胃溃疡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产生尿素酶等损伤胃黏膜)、药物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致胃黏膜防御功能下降)、胃酸分泌过多(如卓-艾综合征患者胃酸异常增多)、遗传因素(常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生活方式因素(饮食不规律、吸烟、饮酒等影响胃黏膜)、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等致胃酸分泌增加和胃黏膜修复受影响)以及其他疾病影响(胃部疾病如胃泌素瘤等、全身性疾病如肝硬化等)。
药物因素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长期服用NSAIDs是引起胃溃疡的常见原因之一。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会使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比如,有研究统计,长期服用NSAIDs的患者发生胃溃疡的风险比不服用者高2-4倍。不同的NSAIDs药物风险略有差异,其中某些选择性COX-2抑制剂相对传统NSAIDs对胃黏膜的损伤稍轻,但仍有一定风险。
其他药物:某些抗肿瘤药物、抗凝药物等也可能导致胃溃疡,但相对NSAIDs来说,其引起胃溃疡的比例较低。例如,一些化疗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可能对胃肠道黏膜产生毒性作用,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防御功能。
胃酸分泌过多
胃酸分泌过多是溃疡形成的重要原因。正常情况下,胃内的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处于平衡状态,当胃酸分泌过多时,超过了胃黏膜的耐受能力,就会损伤胃黏膜导致溃疡。例如,在卓-艾综合征患者中,由于胃窦G细胞增生或存在肿瘤,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增多,患者往往容易反复发生胃溃疡,且溃疡较为顽固。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胃溃疡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部分胃溃疡患者有家族史,研究发现某些遗传基因的缺陷可能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防御功能。例如,一些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胃黏膜相关的蛋白质合成异常,使胃黏膜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发生溃疡。但遗传因素通常不是单独致病,往往需要与其他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共同作用才会引发胃溃疡。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不规律:长期的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等,会破坏胃的正常消化节律,影响胃黏膜的修复。例如,饥饿时胃内的胃酸没有食物中和,会直接刺激胃黏膜,而过度进食又会增加胃的负担,导致胃黏膜损伤的风险增加。
吸烟: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还会削弱幽门括约肌的功能,导致胆汁反流,胆汁反流会损伤胃黏膜,长期吸烟的人发生胃溃疡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研究表明,吸烟者胃溃疡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约1.8倍。
饮酒:酒精可直接损伤胃黏膜,还能促进胃酸分泌。长期大量饮酒的人,胃黏膜经常受到酒精的刺激,容易发生溃疡。例如,急性酒精刺激可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长期慢性饮酒则会导致胃黏膜的慢性损伤,增加胃溃疡的发生几率。
精神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因素也与胃溃疡的发生有关。当人体处于长期应激状态时,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胃的分泌功能。例如,长期精神紧张可导致迷走神经兴奋,使胃酸分泌增加,同时影响胃黏膜的修复,从而增加胃溃疡的发病风险。临床上发现,一些长期面临工作压力、生活重大事件的人群,胃溃疡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其他疾病影响
胃部疾病:如胃泌素瘤、胃息肉、慢性胃炎等胃部疾病,可能影响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胃溃疡的发生。例如,胃泌素瘤会使胃泌素大量分泌,引起胃酸分泌极度增多,进而引发溃疡;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并发胃溃疡。
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肝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也可能增加胃溃疡的发病风险。例如,肝硬化患者由于门脉高压等因素,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发生改变,胃黏膜的营养供应不足,防御功能降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存在内分泌紊乱等情况,影响胃黏膜的代谢和修复,容易发生胃溃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