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样病变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息肉状隆起,分增生性、腺瘤性、炎性息肉,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胃镜及病理,治疗依类型而异,增生性息肉小无症状定期复查、大或有症可内镜切除;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需内镜下切除;炎性息肉针对病因治疗大或有症也可切除,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分类情况
增生性息肉:较为常见,多与慢性炎症刺激有关。一般体积较小,直径通常在1厘米以下,表面光滑,恶变的几率极低。在长期慢性胃炎的患者中较为多见,比如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黏膜反复炎症,进而容易出现增生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属于肿瘤性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体积可大可小,直径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形态上可能呈绒毛状、颗粒状等。年龄因素对其有影响,随着年龄增长,发生腺瘤性息肉的风险可能增加,而且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有更高的发病趋势,这可能与男性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饮酒等有一定关联,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胃黏膜的损伤和恶变风险相关因素的积累。
炎性息肉:也是因炎症引起,常继发于其他胃部炎症性疾病,如胃溃疡周围的黏膜炎症刺激可导致炎性息肉形成,其本质是炎症修复过程中的产物,一般恶变可能性小。
临床表现
无症状情况:很多胃息肉样病变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胃镜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例如一些因腹痛做胃镜检查的患者,结果发现同时存在胃息肉样病变,但患者本身没有针对息肉的特殊不适表现。
有症状情况: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上腹部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如果息肉发生糜烂、出血,还可能出现黑便、大便潜血阳性等表现,长期慢性出血还可能导致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如果出现胃息肉样病变,可能因息肉影响消化功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而老年患者可能因为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症状可能被掩盖或表现不典型。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样病变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情况,还可以在胃镜下对病变部位进行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从而明确息肉的性质是增生性、腺瘤性还是其他类型。例如在胃镜下看到胃窦部有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隆起性病变,表面呈绒毛状,就可以初步考虑腺瘤性息肉的可能,然后通过活检病理来确诊。
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确诊胃息肉样病变性质的金标准。通过对胃镜活检获取的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看细胞的形态、结构等情况来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病变,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比如增生性息肉的病理表现为胃黏膜腺体增生,排列比较规则;腺瘤性息肉则可见腺上皮有异型增生等情况。
治疗原则
增生性息肉:如果息肉较小(直径小于1厘米)且没有症状,通常可以定期胃镜复查,观察息肉的变化情况。如果息肉较大或有变化趋势,或者合并有其他不适症状,可在胃镜下进行切除,如高频电凝切除等方法。对于儿童患者的增生性息肉,由于其恶变几率极低,但需要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如果息肉影响消化功能则需要及时处理;老年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也可根据息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腺瘤性息肉:因为有恶变倾向,一般一旦发现都建议在胃镜下切除。切除方式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等选择不同的方法,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内镜下手术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男性患者如果有腺瘤性息肉,由于其本身可能存在一些不良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在治疗后需要更加注意改善生活方式,降低复发和恶变风险。
炎性息肉: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积极治疗导致炎症的病因,像根除幽门螺杆菌等。如果炎性息肉较大或有症状,也可考虑内镜下切除。不同年龄患者在治疗炎性息肉时,要考虑年龄相关的身体耐受性等情况,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老年患者要关注手术创伤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