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有典型症状(如胸痛、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和不典型症状(如无痛性及其他不典型部位疼痛),其危害包括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心肌重构、心律失常)和对全身系统的影响(心源性休克、栓塞、长期生活质量下降),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症状表现和危害程度上可能存在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及有基础疾病者更易发生心肌梗死及出现相关危害。
一、心肌梗死的症状
(一)典型症状
1.胸痛:多为发作性的心前区压榨性、闷痛或窒息感,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放射,疼痛持续时间多超过30分钟,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这是心肌梗死最常见且典型的症状,年龄、性别对其影响不大,但其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可能增加冠心病风险进而诱发心肌梗死出现胸痛症状,有冠心病病史者更易突发心肌梗死胸痛。
2.全身症状:可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1周,还可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这是机体对心肌坏死物质的吸收反应,年龄较大者可能体温反应不典型,女性在心肌梗死时全身症状表现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但本质都是机体的炎症及应激反应。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老年人胃肠道症状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进而延误病情,女性在心肌梗死时胃肠道症状出现情况也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二)不典型症状
1.无痛性心肌梗死:多见于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可无明显胸痛症状,而以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为首发表现,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敏感,老年人痛觉神经敏感度下降,所以容易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女性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也可能相对有差异,但本质是心肌缺血坏死的表现被其他症状掩盖。
2.其他不典型部位疼痛:疼痛可位于上腹部、颈部、下颌等部位,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或其他疾病,如疼痛在上腹部可能被误当作胃痛,颈部疼痛可能被误当作颈椎病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出现不典型部位疼痛的心肌梗死情况,生活方式不健康及有基础疾病者更易发生。
二、心肌梗死的危害
(一)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1.心肌重构:心肌梗死后,坏死心肌被纤维组织替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左心室可能扩大,收缩和舒张功能减退,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年龄较大者心肌重构的进程可能更快,女性在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的特点可能与男性不同,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心肌重构风险更高。
2.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危及生命,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更高,女性心律失常的表现可能在某些方面与男性有差异,但都是心肌梗死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二)对全身系统的影响
1.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面积较大时,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可引起心源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多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老年人机体储备功能差,发生心源性休克后果更严重,女性心源性休克的发生与男性无本质区别,但需要关注其特殊生理状态下的应对。
2.栓塞:心肌梗死后,心室壁瘤内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引起体循环动脉栓塞,如脑栓塞、肾栓塞、脾栓塞等,年龄越大发生栓塞的风险相对越高,女性栓塞发生后可能在临床表现上与男性有一定不同,但处理原则相似,有房颤等基础疾病的心肌梗死患者更易发生栓塞。
3.长期生活质量下降:心肌梗死患者即使经过治疗存活,也会因心脏功能受损等原因出现活动耐力下降,不能进行正常的体力活动,生活质量明显降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来改善生活质量,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康复难度可能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