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与糜烂性胃炎在定义病理、症状表现、胃镜检查、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浅表性炎症,症状轻不典型,胃镜见黏膜充血水肿等,靠胃镜病理诊断,治疗针对病因对症;糜烂性胃炎以胃黏膜糜烂为特征,分急慢性,症状更明显,急性可突发出血,胃镜见相应糜烂出血灶,诊断靠胃镜,治疗依类型及病情处理,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表现和处理有不同需考虑因素。
一、定义与病理表现
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胃黏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但腺体完整,无萎缩性改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不规律、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是常见诱因,女性与男性发病无显著特殊倾向性,一般病史方面多无胃黏膜萎缩等长期慢性病史。
糜烂性胃炎:胃黏膜出现糜烂为特征,病理可见胃黏膜上皮的缺损,可伴有出血等表现,分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者多与应激、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等有关,慢性者可能与Hp感染、胆汁反流等相关,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病史方面可能有近期应激事件、药物服用史等情况。
二、症状表现差异
浅表性胃炎: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可因饮食不规律、精神紧张等因素加重或诱发,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略有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食欲减退、间断性腹痛等,老年人可能症状更不典型,易被忽视。
糜烂性胃炎:症状相对更明显,除有上腹部不适、隐痛等类似浅表性胃炎的症状外,急性糜烂性胃炎可突发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等,慢性糜烂性胃炎也可能有出血倾向,且症状受病情活动影响较大,比如出血活动期症状可能加重,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患糜烂性胃炎出现出血等严重症状相对少见但也需重视,老年人因机体代偿能力等因素,出血后可能更易出现休克等严重情况。
三、胃镜检查特点
浅表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表面可见点状或片状糜烂,黏膜皱襞无明显萎缩等改变,病变多呈弥漫性分布。不同年龄患者胃镜下表现基本符合上述特点,但儿童可能因配合度等因素检查时需更轻柔操作,老年人可能因胃黏膜本身退行性变等有一定干扰,但总体病变特征类似。
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多发性糜烂、出血灶,病灶呈多发、散在分布;慢性糜烂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有糜烂灶,可能伴有黏膜充血、水肿等,与浅表性胃炎相比,糜烂灶相对更明显且可能有出血点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胃镜下表现符合各自类型特点,儿童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规范,老年人因胃内环境等因素可能影响对糜烂灶观察的清晰度等。
四、诊断方法及依据
浅表性胃炎:主要依靠胃镜及病理检查,胃镜结合胃黏膜组织病理活检是确诊的关键,通过病理可明确炎症仅局限于黏膜浅层等特点来诊断,同时需结合患者症状、病史等综合判断,如询问是否有Hp感染相关因素等。
糜烂性胃炎:同样依赖胃镜检查,急性糜烂性胃炎通过胃镜发现多发糜烂、出血灶等可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炎通过胃镜下看到糜烂病变结合病理等综合诊断,同时要排查导致糜烂的病因,如是否存在药物、应激等因素。
五、治疗原则差异
浅表性胃炎: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如根除Hp(如有感染)、停用损伤胃黏膜药物、调整生活方式等,一般采用对症治疗缓解症状,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等,不同年龄人群治疗基本遵循此原则,但儿童用药需选择儿童适用的胃黏膜保护剂等,老年人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合适药物。
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应激等因素,同时保护胃黏膜、止血等,如出现出血需进行止血等处理;慢性糜烂性胃炎除针对病因及对症治疗外,对于有出血等情况的要加强监测和相应处理,不同年龄人群治疗中,儿童急性糜烂性胃炎出现出血等情况需更谨慎处理,老年人要关注整体身体状况对治疗的耐受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