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有水肿(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致水钠潴留引起,儿童更明显且进展快)、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致蛋白质漏出,儿童可影响生长发育)、血尿(肾小球基底膜断裂致红细胞入尿,女性需鉴别月经干扰)、高血压(水钠潴留等致血压升高,老年加重心脑血管负担)等症状;相关指标有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等情况)、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eGFR等反映滤过功能)、血常规(血红蛋白等可现异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评估尿蛋白丢失程度及病情等)。
一、慢性肾炎的症状
1.水肿
表现:可表现为眼睑水肿、下肢水肿等,晨起时眼睑水肿较为常见,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儿童患者由于身体代谢和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水肿可能更为明显且进展较快。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原本就有心脏或肾脏基础疾病,水肿可能会加重原有的病情,影响生活质量。
机制: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导致水钠潴留,从而引起水肿。
2.蛋白尿
表现:尿液中可出现泡沫,且长时间不消散。这是因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使尿液表面张力改变,形成泡沫。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蛋白尿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蛋白尿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蛋白质是身体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长期丢失会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
机制:肾小球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加,使蛋白质从尿液中漏出。
3.血尿
表现:尿液可呈洗肉水样、浓茶色等。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镜下血尿需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对于女性患者,月经等情况可能会干扰血尿的判断,需要仔细鉴别。有病史的患者如果血尿情况突然加重,可能提示病情有变化。
机制: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等原因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
4.高血压
表现:可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高血压在慢性肾炎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病情控制不佳时。对于老年慢性肾炎患者,本身可能就有动脉硬化等基础问题,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重心脑血管的负担,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如脑梗死、心肌梗死等。
机制: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导致血压升高。
二、慢性肾炎的相关指标
1.尿常规
尿蛋白:正常情况下尿蛋白呈阴性,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可呈阳性,定量检查可了解尿蛋白丢失的程度,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儿童患者尿蛋白定量的参考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等因素进行判断。
红细胞:正常尿液中红细胞数量极少,慢性肾炎患者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通过尿沉渣镜检等可以发现。
白细胞:一般情况下慢性肾炎患者白细胞无明显增多,但如果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白细胞会增多。
2.肾功能指标
血肌酐(Scr):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在儿童中,血肌酐的正常范围因年龄而异。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血肌酐会升高。对于有肾脏基础病史的患者,血肌酐的变化更能敏感地反映肾功能的损害情况。
尿素氮(BUN):当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时,尿素氮会升高。其水平也会受到蛋白质摄入、消化道出血等因素的影响,在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能够更准确地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对于慢性肾炎患者病情的分期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段的人群eGFR的正常范围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3.血常规
血红蛋白(Hb):慢性肾炎患者由于长期蛋白尿等原因,可能会出现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儿童患者贫血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和身体的氧气供应,导致活动耐力下降等问题。对于老年患者,贫血会加重心脏等器官的负担,影响生活质量。
白细胞及血小板:一般情况下慢性肾炎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无明显异常,但如果合并感染或其他血液系统并发症时可能会出现异常。
4.24小时尿蛋白定量
意义:准确测量24小时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助于评估尿蛋白丢失的程度,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例如,尿蛋白定量越高,提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越严重,病情可能越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尿液量的个体差异较大,准确留取24小时尿液标本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