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指心脏跳动节律不规则,常见类型有窦性心律不齐(分呼吸性和非呼吸性)、早搏引起的心律不齐(房性、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引发原因有生理因素(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年龄等)和病理因素(心脏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对不同人群影响及注意事项不同,儿童要防先天性心脏病等,老年人警惕心脏疾病加重,女性生理期、妊娠期易出现需注意相关情况。
一、常见类型及特点
窦性心律不齐
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多见于青少年,与呼吸有关。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心率快慢变化随呼吸周期而呈现周期性改变,一般无临床症状,多属于生理现象。
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较少见,与呼吸无关,常与心室收缩排血有关,也可见于老年人或有心脏病的患者。
早搏引起的心律不齐
房性早搏:由心房部位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可无明显症状,也可感觉心跳有“漏搏”现象,常见于正常人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等情况,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
室性早搏:由心室部位提前发放冲动引起,患者可感到心悸、胸闷等不适,可见于正常人,也常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
心房颤动
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患者可有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听诊时心律极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脉率少于心率)。多见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也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患者。
二、引发原因
生理因素
健康人在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情况下,可能出现心律不齐。例如,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出现窦性心律不齐,这是因为运动时身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增加,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满足需求,但有时调节机制可能出现短暂失调导致心律不齐。
年龄也是一个因素,老年人的心脏传导系统发生退行性改变,更容易出现心律不齐。比如随着年龄增长,窦房结的功能可能逐渐减退,从而导致窦性心律不齐等情况。
病理因素
心脏疾病: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导致心律不齐;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也容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累及心脏瓣膜时,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
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兴奋交感神经,加快心脏跳动频率,容易引发心律不齐;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也会影响心肌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不齐,例如严重呕吐、腹泻导致钾丢失过多引起低钾血症时,就可能出现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
三、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出现心律不齐时,要考虑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比如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的儿童,可能伴有心律不齐。对于儿童心律不齐,家长要注意让孩子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如果是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等生理性的,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如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心律不齐,需要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病情并进行相应处理。
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心律不齐时,要警惕是否有严重的心脏疾病加重。例如,原本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出现心律不齐,可能提示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老年人在出现心律不齐时应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家属要密切观察老人的症状变化,如心悸、胸闷等症状是否加重,及时陪同老人就医,进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女性
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出现心律不齐。生理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心脏的电活动,部分女性可能出现心律不齐;妊娠期女性由于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等原因,也容易出现心律不齐。女性在这些特殊时期出现心律不齐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保证合理的饮食和休息。如果心律不齐症状明显,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同时要注意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尤其是一些对胎儿或自身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