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供血不足是人脑某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致脑功能障碍的病症,病因与脑动脉硬化、血液成分改变、血压异常等有关,有头晕、头痛等临床表现,中老年人等为高危人群,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诊断,治疗针对基础病因,预防需健康生活、定期体检、控制基础疾病,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有不同情况需特殊关注。
临床表现
头晕:是较为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觉头部昏沉、眩晕,有的是轻微的头重脚轻感,有的则是较为明显的天旋地转样头晕,但一般持续时间不会太长,不过会反复出现。
头痛:表现为头部隐痛、胀痛等不同形式的疼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能是双侧头部,也可能是单侧头部。
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力下降较为明显,患者可能会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刚刚放置的物品等。
视物模糊:部分患者会出现短暂的视力模糊,看东西不清楚,这是因为脑部供血不足影响了视觉中枢的血液供应。
肢体麻木无力:有的患者会感觉一侧或双侧肢体麻木,或者伴有无力感,活动不灵活。
高危人群及影响因素
年龄因素:中老年人是脑供血不足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发生脑动脉硬化等问题的概率增加。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在中年以后脑供血不足的发生率相对略高于女性,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女性在绝经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会增加脑供血不足的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饮食的人,血液中血脂含量高,容易导致血管堵塞,引发脑供血不足;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功能;酗酒者,酒精会影响血脂代谢等,增加脑供血不足的可能性;缺乏运动的人,身体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也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
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这些疾病会影响血管的健康和血液循环,从而增加脑供血不足的发病风险。比如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会持续对血管壁造成压力,损伤血管;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病变,影响血液供应。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发病时间、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情况,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的相关因素。
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检查颈部血管是否有杂音等,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患者的身体基本状况和血管情况。
辅助检查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检测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帮助判断脑部血管的通畅情况,是否存在狭窄等问题。
颈部血管超声:能够观察颈部动脉的内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以及血管狭窄程度等,因为颈部动脉是脑部血液的重要供应通道,通过检查颈部血管可以间接了解脑部血管的情况。
头颅CT或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的结构,排除脑部是否存在其他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同时也能观察脑部血管的形态,辅助诊断脑供血不足。
治疗与预防
治疗:首先要针对基础病因进行治疗,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如果是由于血管狭窄等原因导致的严重脑供血不足,可能需要考虑进行血管介入治疗等。
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戒烟限酒,减少对血管的损害。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检测,以及颈部血管超声、头颅CT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控制基础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严格按照医嘱控制病情,定期复诊,将相关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降低脑供血不足的发生风险。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孕妇,若出现脑供血不足,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涉及到胎儿的健康,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改善脑供血不足的状况,不能随意使用药物等;儿童一般较少发生脑供血不足,但如果有先天性血管畸形等特殊情况,也需要密切关注,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