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腺病是乳腺非肿瘤、非炎症性增生性病变,有大体和镜下病理表现,症状为周期性乳房疼痛和可触及肿块,发生与激素失衡、生活方式、遗传有关,可通过超声、钼靶、病理活检诊断,一般治疗包括心理调节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对症治疗,需定期复查,育龄和绝经后女性有不同情况需关注。
病理表现
大体病理:乳腺组织可呈弥漫性增厚,质地较韧,边界不清,与周围乳腺组织无明显界限。
镜下病理:可见乳腺导管扩张,上皮细胞增生,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等表现,根据病变程度可分为小叶增生期、纤维腺病期和硬化性腺病期等不同阶段。
临床表现
症状
乳房疼痛:多为周期性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疼痛减轻或缓解。疼痛程度不一,可为胀痛、刺痛等。例如,部分患者在月经来潮前几天,乳房疼痛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而月经结束后,疼痛逐渐缓解。
乳房肿块:可触及乳房内的肿块,肿块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质地韧或硬,与周围组织边界不太清晰,可活动或稍有活动度。有些患者可发现一侧或双侧乳房有多个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结节状肿块。
年龄与性别因素:主要发生于育龄女性,青春期前和绝经后女性较少发生。这是因为育龄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容易刺激乳腺组织出现增生性改变。
发病原因
激素失衡: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或孕激素水平相对不足,导致乳腺组织过度增生和复旧不全。例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因素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进而引起激素失衡。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肪、高能量饮食可能增加乳腺腺病的发病风险。此外,缺乏运动也可能与乳腺腺病的发生有关。研究表明,运动较少的女性,身体代谢功能相对较弱,乳腺组织容易出现增生性病变。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乳腺腺病,那么其发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诊断方法
乳腺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观察是否有增生的结节、导管扩张等情况。超声下可见乳腺腺体增厚,回声不均匀,有散在的低回声区或不均质的回声团块。
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于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等情况有一定价值。在乳腺腺病患者中,可能会发现散在的点状或小片状钙化。但对于年轻女性,由于乳腺组织较致密,钼靶检查的敏感性可能相对较低。
病理活检:当通过其他检查怀疑有异常病变时,需要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病理活检是诊断乳腺腺病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
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
心理调节: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因为不良情绪可能进一步影响激素水平,加重病情。例如,可通过听音乐、适当运动、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心理状态。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同时,要适当增加运动量,每周坚持一定时间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调节内分泌,改善乳腺腺病的症状。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乳腺腺病的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调节激素水平的药物,如他莫昔芬等,但这类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定期复查: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如果发现肿块增大、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特殊人群情况
育龄女性:在备孕或孕期时,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乳腺腺病可能会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此时,应密切观察乳房症状,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如果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适当的处理措施,但要注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乳腺腺病的发生风险相对降低,但仍需关注乳房情况。由于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乳腺组织逐渐萎缩,但仍有少数绝经后女性可能出现乳腺腺病相关症状,需要定期进行乳腺检查,警惕恶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