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等有关)、肌强直(因锥体外系功能障碍等,不同人群有差异)、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等,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有关)、姿势平衡障碍(晚期出现,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影响姿势反射调节有关);非运动症状包括感觉障碍(早期嗅觉减退等,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等有关)、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见便秘等,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等有关)、精神认知障碍(常见抑郁焦虑等,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等有关,晚期可出现认知障碍甚至痴呆,与大脑神经变性累及认知相关脑区有关)。
肌强直:表现为铅管样强直(不伴震颤时的均匀阻力增加)或齿轮样强直(伴震颤时的断续停顿感),累及四肢、躯干、颈部肌肉。这是由于锥体外系功能障碍,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受损,导致肌肉张力调节失衡,不同年龄人群发病后肌强直进展速度可能不同,女性在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可能在症状感受上有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可能会加速肌强直的发展,有相关病史的人群需更密切监测。
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如面部表情减少,呈面具脸;书写时字体变小,称为“小写症”;起步困难,启动后步伐变小变慢,行走时双臂摆动减少或消失,呈慌张步态。运动迟缓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基底节功能紊乱有关,儿童极为罕见该类运动症状,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变化对运动迟缓的感知有不同,不良生活方式会干扰身体正常运动调节机制,有帕金森病相关遗传病史者发病后运动迟缓表现可能更具特征性。
姿势平衡障碍:晚期出现,易发生跌倒。是由于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影响了对姿势反射的调节,不同年龄患者平衡障碍发生的时间和严重程度有差异,女性在身体协调性方面可能因生理特点在平衡障碍应对上有不同,生活方式缺乏运动等会加重姿势平衡障碍风险,有帕金森病病史相关基因异常者姿势平衡障碍可能更早出现。
非运动症状
感觉障碍:早期可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多见于疾病初期,可能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影响了嗅觉通路有关,男性和女性在嗅觉减退的感知上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嗅觉减退出现时间不同,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等不良生活方式会损害嗅觉功能,有帕金森病家族嗅觉异常病史者自身嗅觉障碍风险增加。部分患者可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可能与神经系统病变累及感觉传导通路有关,不同年龄患者疼痛表现特点不同,女性在激素影响下对疼痛的敏感度可能有变化,生活方式不良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感觉障碍,有神经系统病史者感觉障碍相关表现可能更复杂。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见便秘、多汗、排尿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等。便秘是由于胃肠蠕动减慢,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影响植物神经功能有关,各年龄人群均可能发生,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可能与帕金森病自主神经障碍有不同关联,不良生活方式如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加重便秘,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病史者患帕金森病后自主神经障碍可能更严重。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站立时头晕、眼花,甚至晕厥,是因为血压调节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不同年龄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不同,女性在月经周期等因素影响下血压调节可能有波动,生活方式突然改变体位等可能诱发体位性低血压发作,有心血管病史者体位性低血压相关风险更高。
精神、认知障碍:常见抑郁、焦虑,约半数患者伴有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影响了情感调节相关脑区功能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出现,女性在更年期等时期情绪波动大,可能与帕金森病抑郁症状相互影响,不良生活方式缺乏社交等会加重抑郁焦虑,有精神病史者患帕金森病后精神认知障碍可能更复杂。部分患者晚期出现认知障碍甚至痴呆,与大脑广泛的神经变性累及认知相关脑区有关,不同年龄患者认知障碍进展速度不同,女性在老年期可能因脑部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更容易出现认知方面的问题,生活方式缺乏脑力活动等会加速认知障碍发展,有痴呆家族病史者患帕金森病后认知障碍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