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好发于经产妇、40-50岁女性的乳腺导管上皮良性肿瘤,与雌激素水平异常和导管结构异常有关,有乳头溢液、肿块等表现,通过乳腺超声、乳管镜、钼靶X线等检查诊断,需与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癌鉴别,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局部病灶切除或乳腺区段切除,育龄和中老年女性手术有不同注意事项,预后良好但需定期复查,少数有恶变可能。
一、定义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好发于经产妇,多见于40~50岁女性,一般认为与雌激素过度刺激导致导管上皮增生有关。
二、病因
(一)雌激素水平异常
当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或绝对增高时,可使导管上皮发生增生,形成乳头状瘤。例如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药物或食物,可能影响体内雌激素平衡。
(二)导管结构异常
乳腺导管的解剖结构异常,如导管扩张等情况,可能增加乳头状瘤的发生风险,这在有乳腺导管发育不良病史的人群中更易出现。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乳头溢液:多为血性溢液,也可为浆液性溢液。血性溢液常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较典型的表现,挤压乳房时可引出溢液,部分患者可在乳头部发现乳晕区小结节,按压时可激发溢液。
2.肿块:部分患者可在乳房内触及肿块,肿块一般较小,质地软,可推动,若合并感染时肿块可有压痛。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育龄女性:由于雌激素波动相对较大,乳头溢液等症状可能相对更为明显,且肿块可能随月经周期有一定变化,经前可能稍有增大伴胀痛。
中老年女性:症状相对不典型,乳头溢液可能为浆液性或少量血性,肿块可能较难触及。
四、检查方法
(一)乳腺超声检查
可初步显示乳腺导管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能观察到导管扩张及内部的乳头状结构等情况,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初步筛选有重要作用,尤其对年轻女性或疑有导管内病变的患者较为适用。
(二)乳管镜检查
能够直接观察乳腺导管内的情况,可发现导管内的乳头状瘤,并可进行活检,明确病变性质,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但属于有创检查,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不适。
(三)钼靶X线检查
对于较大的乳头状瘤或伴有钙化的情况有一定诊断价值,可发现乳腺内的结节影及钙化灶等,但对于较小的导管内病变敏感性相对稍低。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乳头溢液、肿块等)以及相关检查(乳腺超声、乳管镜等)进行综合诊断。乳管镜下发现乳头状新生物并取组织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
(二)鉴别诊断
1.乳腺导管扩张症:也可出现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溢液涂片可见大量炎细胞,乳腺超声及乳管镜检查表现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不同,导管扩张症可见导管明显扩张及周围炎症表现。
2.乳腺癌:乳腺癌多有无痛性肿块,肿块质地硬,活动度差,常伴有乳头凹陷、橘皮样皮肤改变等,乳腺钼靶X线检查可见不规则肿块影及微小钙化灶,活检可明确鉴别。
六、治疗
(一)手术治疗
对于单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通常采用局部病灶切除术,将肿瘤及其周围部分正常导管组织切除,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对于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若病变范围较广,可能需要考虑行乳腺区段切除术,切除包含病变导管的相应乳腺区段。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手术应尽量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此时手术对乳腺的影响相对较小,且利于术后恢复。术后要注意观察乳房恢复情况,由于育龄女性激素水平可能影响乳腺组织,需定期复查,观察有无复发等情况。
中老年女性:手术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因为中老年女性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由于中老年女性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促进伤口愈合。
七、预后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经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治愈,复发率较低。但术后仍需定期复查乳腺超声或乳管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复发或新发病变。若不及时治疗,少数有恶变可能,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