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不是癌症但与胃癌发生有关,其与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生活方式相关,可通过胃镜等诊断,需定期监测,治疗针对病因并调整生活方式,要定期体检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来降低向胃癌发展风险。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本质属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不是癌症,但它与胃癌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而糜烂是胃黏膜表面的破损。
二、与癌症发生的关联机制
1.病理基础的渐进性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且年龄较大者发生癌变的潜在风险相对更高。例如,老年人群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减弱,使得萎缩、糜烂等病变更易向不良方向发展。
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常见的病因之一,长期Hp感染会持续损伤胃黏膜,在年龄因素的协同作用下,不断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了癌变的可能性。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Hp感染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进而癌变的机制相似,但儿童感染Hp后如不及时干预,也可能为成年后的胃部病变埋下隐患。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胃黏膜的损伤,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这些因素都会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向癌变方向演进。比如,年轻人若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会打乱胃的正常生理节律,影响胃黏膜的自我修复,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及癌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2.癌变的病理演变过程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经过长期的发展,会经历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阶段,而异型增生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在这个过程中,胃黏膜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异常改变,从轻度异型增生逐渐向重度异型增生发展,重度异型增生就非常接近胃癌了,但它还不等同于癌症。
三、诊断与监测
1.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明确是否存在萎缩、糜烂等病变,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以及判断有无癌变倾向的金标准。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胃镜检查时的操作要点略有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更谨慎,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等;老年人可能需要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以确保检查安全。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癌变风险很重要。
2.监测措施
对于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Hp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及病理复查。一般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以便及时发现胃黏膜是否出现癌变倾向的进展。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存在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对于有胃黏膜糜烂、反酸、烧心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缓解症状。不同人群在药物选择上需考虑其特殊性,比如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不恰当药物,老年人要考虑药物的肝肾功能影响等。
生活方式调整:无论哪个年龄段的患者,都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及腌制烟熏食物等,以减轻胃黏膜的损伤,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2.预防重点
定期健康体检:尤其是有家族胃癌史、长期患有慢性胃部疾病等高危人群,更要重视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等病变并及时干预。不同年龄阶段的高危人群体检频率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年轻人也不能忽视胃部健康检查。
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从年轻时就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发生风险以及预防癌变至关重要。例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结构等,有助于维持胃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
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不是癌症,但需要引起重视,通过规范的诊断、监测以及积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降低其向胃癌发展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