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血管壁病变、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相关。血管壁病变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原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中,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等均会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中,血液凝固性增加、血小板增多、贫血等也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情况有各自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心源性栓塞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就会阻塞血管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越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越高,65岁以上人群中心房颤动的患病率明显增加;男性发生心房颤动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有基础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心房颤动的概率增加,进而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内膜表面可能形成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可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引起脑栓塞,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会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一般年龄较大、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风险更高;男性和女性在心肌梗死基础上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差异可能与基础疾病构成等因素有关;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血糖等,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
心脏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变的瓣膜容易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引起脑栓塞,引发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类型的心脏瓣膜病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有所不同,年龄较小就患心脏瓣膜病的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逐渐增加;女性在某些心脏瓣膜病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上可能有其特点,但总体与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等密切相关;有心脏瓣膜病病史的患者需要定期评估,采取预防血栓形成等措施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血管发生缺血与变性,形成微动脉瘤,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同时,高血压还可促使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导致血管狭窄,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不同,一般年龄越大风险越高;男性和女性在高血压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上,可能因个体差异等有所不同,但总体控制血压是关键;高血压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压水平,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加:如蛋白C、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缺乏等遗传性易栓症,以及获得性易栓症(如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常处于高凝状态)等情况,可使血液凝固性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对于有遗传性易栓症的人群,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就可能存在发病风险,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等早期筛查;恶性肿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与肿瘤的类型、分期、治疗方式等有关,不同性别患者的风险差异可能与肿瘤的发病情况等相关;对于血液凝固性增加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人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抗凝等相应的预防措施。
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疾病可导致血小板数量增多、活性增强,容易形成血栓,引发缺血性脑卒中。这类患者的发病年龄各异,根据疾病类型有所不同;男性和女性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上,总体与血小板的异常状态有关;对于血小板增多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采取预防血栓的措施。
贫血:严重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可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的贫血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不同,儿童贫血可能与营养缺乏等因素有关,老年人贫血可能与多种基础疾病相关;男性和女性贫血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如女性可能因月经失血等因素导致贫血,但总体贫血程度越严重,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越高;对于贫血患者,需要明确贫血原因并进行纠正,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