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症是好发于中年妇女,青少年和绝经后妇女也可出现的良性乳腺疾病,由内分泌失调、精神因素、生活方式等引起,有乳房疼痛、肿块、乳头溢液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诊断,治疗包括心理疏导、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定期复查,不同特殊人群如青少年、绝经后女性、孕期及哺乳期女性有不同情况需关注。
一、定义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本质上是乳腺主质和间质增生及复旧不全引起的乳腺正常结构紊乱。好发于中年妇女,青少年和绝经后妇女也可出现。
二、病因
(一)内分泌失调
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是主要病因。当黄体期孕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时,乳腺组织增生过度且复旧不全。比如育龄期女性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激素水平波动明显,就容易引发乳腺增生症相关症状。
(二)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进而干扰激素的正常调节,导致乳腺增生症发生或加重症状。例如一些面临工作压力大、生活不顺心的女性,乳腺增生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生活方式
1.饮食方面:长期高脂、高能量饮食可能影响激素代谢,增加乳腺增生症风险。
2.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激素分泌节律,与乳腺增生症的发生相关。
三、临床表现
(一)乳房疼痛
疼痛程度不一,可为胀痛、刺痛等,具有周期性,常于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疼痛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乳房,可放射至肩背部。比如一位30岁女性,月经前1周开始出现双侧乳房胀痛,月经来潮后逐渐缓解。
(二)乳房肿块
肿块可单发或多发,呈片状、结节状、条索状等,大小不一,质地韧,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活动度好。常在乳房外上象限触及肿块。
(三)乳头溢液
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多为淡黄色或无色浆液性溢液。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触诊了解乳房肿块的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1.乳腺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判断肿块的性质是囊性还是实性,对乳腺增生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2.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于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等情况有一定优势,可辅助诊断,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大、乳腺组织较致密的女性。
(三)病理检查
对可疑肿块进行穿刺活检或切除活检,以明确病变性质,排除乳腺癌等恶性疾病。
五、治疗原则
(一)心理疏导
对于精神压力大的患者,应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焦虑、紧张情绪,因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减轻症状。比如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困扰,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
(二)生活方式调整
1.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睡眠7-8小时。
2.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高糖食物,保持健康体重。
(三)药物治疗
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药物缓解症状,如中成药逍遥丸等,但其具体使用需根据个体情况由医生决定。
(四)定期复查
患者需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乳腺超声,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对于年龄较大、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监测。
六、特殊人群情况
(一)青少年
青少年患乳腺增生症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因内分泌波动等因素发病。家长应关注青少年乳房发育情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避免给青少年过多摄入含激素的食物或保健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较大变化,也可能出现乳腺增生症相关症状。此时更要密切关注乳房情况,因为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生率相对增加,所以绝经后女性出现乳腺不适时应及时就诊,进行详细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三)孕期及哺乳期女性
孕期及哺乳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大幅改变,乳腺增生症可能会有相应变化。孕期应注意观察乳房情况,哺乳期要保持乳房清洁,预防乳腺炎等相关疾病,同时关注乳腺增生症症状的变化,一般哺乳期结束后部分症状可能会缓解,但仍需定期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