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晕厥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常见原因包括:血管迷走性因素(与情绪压力、体位变化相关)、心源性因素(与心律失常、心脏结构异常相关)、神经系统因素(与癫痫、脑血管疾病相关)以及其他因素(与代谢性因素、过度换气综合征相关)
一、血管迷走性因素
1.情绪及压力相关
当人处于强烈的情绪刺激,如紧张、恐惧、疼痛等情况下,容易引发血管迷走性晕厥伴抽搐。例如,在看到血腥场景、经历严重疼痛(如拔牙等)时,人体的神经-心血管反射会出现异常。情绪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后又迅速转为抑制,使得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引起脑部短暂性缺血缺氧,可能诱发晕厥,同时由于脑部缺血可能伴随肌肉抽搐。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在情绪易波动的人群中更常见,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在情绪相关因素影响下更易出现此类情况,可能与女性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特点有关。
2.体位变化相关
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即直立性低血压相关的血管迷走性晕厥。重力作用使血液淤积在下肢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脏输出量下降,脑部供血不足。身体为了调节血压,会启动神经反射,但有时反射调节不当,就会出现晕厥伴抽搐。年轻人在长时间站立、久坐后突然站起时较易发生,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减退等原因,也更容易出现这种因体位变化导致的血管迷走性晕厥伴抽搐情况。
二、心源性因素
1.心律失常
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或缓慢性心律失常(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会使心脏跳动过快,心脏泵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缓慢性心律失常则是心脏跳动过慢,同样无法有效地向脑部供应足够的血液,从而引起晕厥,部分患者在晕厥时可能伴随肌肉抽搐。这种情况在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中更常见,例如本身有冠心病、心肌病等病史的患者,年龄较大的人群发生心源性心律失常相关抽搐晕厥的风险相对更高。
2.心脏结构异常
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等)、心脏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等)等心脏结构异常疾病。心脏结构异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脑部供血不足。例如主动脉瓣狭窄会使左心室射血受阻,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引发脑部缺血,可能出现晕厥伴抽搐。这类患者多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或心脏瓣膜病的相关病史,年龄可能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发病,如果是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时期可能就会出现相关症状,而心脏瓣膜病则多见于各个年龄段,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三、神经系统因素
1.癫痫相关
部分癫痫患者可能表现为晕厥样发作伴有抽搐。癫痫是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当放电波及到与意识和肌肉控制相关的脑区时,就可能出现晕厥样的意识丧失和肌肉抽搐。例如颞叶癫痫等类型,可能会出现类似抽搐晕厥的表现。癫痫的发病年龄跨度较大,儿童和成年人都有可能患病,有癫痫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2.脑血管疾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能导致脑部短暂性的血液供应不足,引起晕厥,部分患者可能伴随抽搐症状。例如后循环的TIA,影响到与平衡、意识等相关的脑区时,就可能出现此类情况。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些基础疾病会导致血管粥样硬化等病变,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抽搐晕厥的可能性。
四、其他因素
1.代谢性因素
低血糖是常见的代谢性因素之一。当血糖过低时,脑部能量供应不足,会出现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伴随肌肉抽搐。例如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不当、长时间未进食的人群等都可能发生低血糖。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糖尿病患者在用药和饮食不规律时更易发生,儿童如果长时间未进食也可能因低血糖出现类似情况。
2.过度换气综合征
当人过度换气时,会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呼吸性碱中毒,引起脑部血管收缩,脑供血不足,出现晕厥,同时可能伴有手足抽搐、口周麻木等表现。常见于情绪激动、焦虑的人群,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在情绪易激动的人群中更易出现,女性相对可能更敏感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