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盂肾炎是细菌感染肾脏引起的慢性炎症,女性更易患,有反复尿路感染病史易发展而来,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有相应特点,治疗急性发作抗感染、除诱因等,缓解期防复发;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免疫介导等因素致的肾小球疾病,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等,实验室检查有其特点,治疗延缓肾衰等;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群患两类病各有特殊考虑。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肾盂肾炎:是细菌感染肾脏引起的慢性炎症,病变主要侵犯肾间质和肾盂、肾盏组织。致病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发病机制与细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及尿路梗阻等因素有关,女性因尿道短等解剖结构特点更易患病,有反复尿路感染病史者易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长期感染可导致肾组织瘢痕形成、肾小管萎缩等。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数是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也有非免疫非炎症性因素参与,如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等,起病方式各有不同,可由急性肾炎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也可隐匿起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
二、临床表现差异
慢性肾盂肾炎:临床表现多样,可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症状,也可无明显尿路刺激征,仅表现为腰酸、乏力、低热等,病情迁延可出现肾功能减退,表现为夜尿增多、多尿等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后期可出现肾小球功能受损,如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严重时可发展为尿毒症。
慢性肾小球肾炎: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可伴有水肿、高血压,病情时轻时重,逐渐进展为慢性肾衰竭,不同患者症状轻重不一,有的患者早期可仅有轻度蛋白尿、血尿,而有的患者很快出现肾功能恶化。
三、实验室检查特点
慢性肾盂肾炎: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蛋白等,尿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肾功能检查早期可正常,后期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等,肾脏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可见肾脏体积缩小、肾盂肾盏变形等。
慢性肾小球肾炎:尿常规检查主要是蛋白尿、血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不同程度升高,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肾功能早期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肾脏病理检查对明确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可表现为不同的肾小球病理改变,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
四、治疗原则
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时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疗程相对较长,同时要注意去除诱发因素,如纠正尿路梗阻等,对于肾功能减退患者要注意药物的肾毒性,合理调整用药;缓解期要注意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复发。
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目的主要是延缓肾功能恶化、防治并发症,一般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限制蛋白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高血压,可选用ACEI或ARB类药物等;减少尿蛋白,同样可选用相关降压药物等;对于一些病理类型合适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护肾功能,避免肾毒性药物的使用。
五、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儿童慢性肾盂肾炎需积极治疗尿路感染,避免发展为慢性,由于儿童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用药需特别注意选择肾毒性小的药物,且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儿童慢性肾小球肾炎相对少见,若发生,要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因为儿童期肾功能储备能力较强,但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定期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注意生长发育情况。
妊娠期女性:慢性肾盂肾炎妊娠期女性易复发尿路感染,要注意保持尿路通畅,多饮水,必要时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妊娠期女性需密切监测血压、肾功能、尿蛋白等情况,根据病情在产科和肾科医生共同指导下进行管理,部分药物可能需要调整,要权衡母婴安全。
老年人群:老年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抗感染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由于老年人肾功能减退,药物排泄减慢,需调整剂量;老年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减退更明显,要严格控制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延缓肾衰竭进展,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心血管等合并症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