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可由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引发。感染因素包括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等细菌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等寄生虫感染;非感染因素有饮食因素如食物中毒、饮食不规律或过量,药物因素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某些抗生素的影响,还有气候因素、过敏因素等。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毒之一,全球范围内散发性和爆发性急性胃肠炎的重要致病原。诺如病毒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儿童和成年人都可能感染,冬季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可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引起爆发。诺如病毒感染后,病毒主要侵犯胃肠道黏膜,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
2.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尤其多见于6-24月龄的婴幼儿。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传播。感染轮状病毒后,病毒在小肠上皮细胞内复制,破坏肠黏膜细胞,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大便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常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
(二)细菌感染
1.大肠埃希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如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等。ETEC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播,可导致旅行者腹泻等情况,在儿童和成人中均可发病,细菌产生的肠毒素可刺激肠道分泌过多液体,引起腹泻、呕吐。EPEC主要感染婴幼儿,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可造成婴幼儿的严重腹泻。
2.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可引起急性胃肠炎。沙门菌污染的食物主要是肉类、蛋类、奶类及其制品等。人食用了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侵犯肠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腹泻多为水样便或黏液便。
3.志贺菌:志贺菌感染引起细菌性痢疾,也属于急性胃肠炎的范畴。志贺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可在家庭、学校等场所传播。志贺菌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并繁殖,引起黏膜炎症和溃疡,导致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同时可伴有发热、里急后重等表现。
(三)寄生虫感染
1.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引起阿米巴痢疾,属于急性胃肠炎的一种类型。阿米巴滋养体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体肠道,侵犯肠壁组织,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腹痛、腹泻,大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腥臭味,同时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二、非感染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食物中毒:食用了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食用了含有毒性物质的食物,如毒蘑菇、未煮熟的四季豆等。例如,食用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且繁殖产生毒素的食物后,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表现为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
2.饮食不规律或过量:暴饮暴食、过度进食生冷食物等。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胃肠道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比如儿童在节日期间过度进食油腻、刺激性食物后,容易出现急性胃肠炎。
(二)药物因素
1.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或大量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会损伤胃肠道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从而引起急性胃肠炎样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影响。
2.某些抗生素: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被破坏,耐药菌过度繁殖,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属于非感染性的急性胃肠炎范畴,儿童在使用抗生素时更应谨慎,因为儿童肠道菌群尚不完善,更容易出现菌群失调。
(三)其他因素
1.气候因素: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对寒冷较为敏感,在季节更替时,如果不注意腹部保暖,容易引发急性胃肠炎。
2.过敏因素:个别人群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海鲜等,食用后可引起胃肠道的过敏反应,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过敏体质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