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的引发因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方面。感染性因素有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中儿童因免疫不完善、成年人因特殊职业等易受影响,不同病菌有不同致病机制;病毒感染中婴幼儿、儿童及免疫低下成年人易受波及,不同病毒有相应作用;寄生虫感染与生食习惯或卫生差地区人群相关,不同寄生虫有不同感染致炎机制。非感染性因素有理化因素刺激,老年人服刺激药、化工从业者接触化学物质等易受刺激,长期不合理用泻药、放疗等可致炎;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与遗传、免疫等相关,可累及直肠引发炎症;直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心血管病史及盆腔手术史者易出现,致直肠黏膜缺血缺氧或血液循环不良引发炎症。
年龄与性别影响: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易遭受细菌感染引发直肠炎。例如,痢疾杆菌感染是儿童直肠炎的常见原因之一,其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侵犯肠道,尤其容易累及直肠部位。而对于成年人,某些特殊职业或生活方式可能增加细菌感染风险,如从事餐饮业且卫生防护不到位者,易因接触致病性大肠杆菌等而引发直肠炎症。
具体病菌及机制:沙门氏菌可引起直肠炎,病菌进入肠道后,在直肠黏膜定植繁殖,释放毒素,导致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反应。耶尔森菌感染也可累及直肠,其可黏附于直肠上皮细胞,引发免疫炎症应答,造成直肠炎症病变。
病毒感染:
年龄特点:婴幼儿和儿童是病毒感染性直肠炎的高发人群,如轮状病毒,在秋冬季节易引起婴幼儿腹泻,进而累及直肠,导致直肠炎发生。对于成年人,自身免疫功能正常时,某些病毒感染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等途径波及肠道,例如腺病毒感染可引起直肠的炎症改变,其机制是病毒侵入直肠黏膜细胞,引起细胞病变和炎症反应。
常见病毒及作用:巨细胞病毒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更易引发直肠炎,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巨细胞病毒易侵犯直肠,导致直肠黏膜出现溃疡、炎症等表现。
寄生虫感染:
生活方式与感染风险:有生食习惯或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的人群,易感染寄生虫而引发直肠炎。例如,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若食用了被阿米巴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包囊到达直肠部位,滋养体从包囊中逸出,侵犯直肠黏膜,引起黏膜组织的炎症、坏死等病变。血吸虫感染也是导致直肠炎的重要寄生虫因素,血吸虫卵沉积在直肠黏膜下,引发宿主的免疫反应,导致直肠出现炎症、纤维化等改变,在流行地区,这类感染较为常见。
非感染性因素
理化因素刺激:
年龄与职业相关因素: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减退,若长期服用某些刺激性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更易受到药物对直肠黏膜的刺激。而从事化工行业等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人群,工作中接触到的某些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若不慎接触直肠部位,可直接损伤直肠黏膜,引发直肠炎。
具体刺激及病理:长期不合理使用泻药,会破坏直肠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直肠黏膜屏障受损,引发炎症。此外,放射性治疗(如盆腔部位恶性肿瘤进行放射治疗时),射线可损伤直肠黏膜细胞,引起直肠黏膜的放射性炎症,出现充血、水肿、溃疡等改变。
炎症性肠病:
发病机制与年龄性别关联: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病,可累及直肠,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等因素相关。在性别上无明显严格差异,但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及中青年较为多见。发病时,肠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攻击自身肠道黏膜,导致直肠出现持续的炎症反应,表现为黏膜的糜烂、溃疡、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克罗恩病也可累及直肠,其病变可呈节段性分布,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几率相对均衡,肠道的免疫异常及肠道微生态失衡等参与了其发病过程,引起直肠部位的炎症病变。
直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史影响: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如患有动脉硬化、血管栓塞等疾病,易导致直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例如,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可影响直肠的血液供应,使直肠黏膜缺血缺氧,引发缺血性直肠炎。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更易出现这种血液循环障碍相关的直肠炎。此外,有盆腔手术史者,可能因手术损伤直肠周围血管,导致直肠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进而引发炎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