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乳腺纤维瘤是好发于青年女性的良性肿瘤,与雌激素水平异常和遗传因素相关,有乳房肿块等临床表现,通过触诊、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诊断,可观察随访或手术治疗,预后较好但需定期随访。
一、定义
多发性乳腺纤维瘤是乳腺纤维瘤的一种类型,是由乳腺小叶内的纤维组织和腺上皮同时增生所形成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失衡等因素相关。
二、病因
(一)雌激素水平异常
青春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成熟,雌激素分泌增加,若雌激素水平相对过高,且乳腺组织对雌激素敏感性异常增高,就容易刺激乳腺纤维组织和腺上皮过度增生,从而引发多发性乳腺纤维瘤。例如,在月经周期中,雌激素水平波动时,这种异常的敏感性可能会被放大,导致纤维瘤形成。
对于育龄期女性,妊娠、口服避孕药等情况会使体内雌激素水平进一步变化,也可能促使多发性乳腺纤维瘤的发生或发展。
(二)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某些遗传基因的突变可能与多发性乳腺纤维瘤的发病相关。如果家族中有多发性乳腺纤维瘤的病史,那么家族成员患该病的风险可能会高于普通人群。比如,特定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变异,影响了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调控机制,使得乳腺组织更容易出现纤维瘤的多发情况。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乳房肿块:多为双侧乳房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肿块,肿块可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地坚韧,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良好。一般生长缓慢,但在妊娠期等雌激素水平明显变化的时期,可能会迅速增大。例如,有的患者在怀孕后发现原本较小的纤维瘤明显变大。
月经相关: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月经不调的表现,如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减少或增多等,这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影响内分泌系统有关。
(二)体征特点
通过乳腺触诊可发现双侧乳房存在多个结节状或条索状的肿块,借助乳腺超声检查等影像学手段,能更清晰地看到肿块的数目、大小、位置等情况,超声下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结节。
四、诊断方法
(一)乳腺触诊
医生通过双手触诊乳房,可初步感知肿块的数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但仅靠触诊不能确诊,还需结合其他检查。
(二)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乳腺内肿块的形态、大小、数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初步判断肿块的性质,有助于发现多发性乳腺纤维瘤。例如,能明确多个纤维瘤的具体位置分布。
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于一些较小的钙化灶等情况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不过对于年轻女性致密型乳腺,其诊断效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可以辅助评估多发性乳腺纤维瘤的情况。
(三)病理检查
最终确诊需要依靠病理检查,通常是在超声引导下对肿块进行穿刺活检,或者手术切除肿块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肿块的性质,排除恶性病变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一)观察随访
对于肿块较小、生长缓慢且无症状的多发性乳腺纤维瘤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可选择定期观察随访。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动态观察肿块的变化情况。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肿块明显增大、质地改变等异常情况,则需要考虑进一步治疗。
(二)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肿块较大,影响美观或患者心理压力较大;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怀疑肿块有恶变可能等情况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等。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部分合适的患者。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妊娠期发现的多发性乳腺纤维瘤,如果在妊娠前肿块较小,妊娠期间迅速增大且有恶变倾向等情况,可能需要在妊娠中期等相对安全的时期考虑手术治疗。而对于哺乳期女性,手术需要考虑对哺乳功能的影响等因素,尽量选择对乳腺组织损伤较小的手术方式,以减少对后续哺乳的影响。
六、预后情况
多发性乳腺纤维瘤一般为良性病变,经过规范的治疗后,预后通常较好。手术切除后的患者复发率相对较低,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在乳腺其他部位再次出现新的纤维瘤。通过定期随访观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总体来说对患者的寿命等一般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但需要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复发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