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乳腺炎等问题,需从正确哺乳、保持乳头清洁、注意乳房护理、增强身体抵抗力及关注特殊人群等方面着手。产后尽早按需频繁哺乳并采用正确姿势,妊娠期注意乳头清洁与护理,哺乳前轻柔按摩乳房,及时处理乳汁淤积,哺乳期合理饮食、充足休息,妊娠期女性定期检查乳房,产后特殊体质女性加强护理与观察。
一、正确哺乳
频繁哺乳:产后应尽早让婴儿吸吮乳头,按需哺乳,一般每2-3小时哺乳一次,每次哺乳时间约15-20分钟,这样能有效排空乳房,减少乳汁淤积的发生。研究表明,及时且充分的排空乳房可显著降低乳腺炎的发病风险。对于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就可开始让其尝试吸吮母乳,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哺乳反射,同时促进母亲乳腺导管的通畅。
正确哺乳姿势:要确保婴儿含接乳头和大部分乳晕,正确的含接姿势能防止乳头皲裂,而乳头皲裂是引发乳腺炎的常见诱因之一。母亲可采用坐姿或卧位哺乳,坐姿时可将脚放在矮凳上,身体稍向前倾,用手臂托住婴儿;卧位哺乳时避免婴儿含着乳头入睡。不同年龄段的婴儿在哺乳姿势上可能因身体协调性等有所不同,比如新生儿可能需要母亲更精心地扶持。
二、保持乳头清洁
日常清洁:妊娠期就应注意乳头清洁,用温水清洗乳头,但要避免使用肥皂或酒精等刺激性强的清洁剂,以免破坏乳头皮肤的自然油脂层。哺乳期要保持乳头的清洁卫生,每次哺乳前后可用温水轻轻擦拭乳头。对于有乳头凹陷的孕妇,更要加强孕期的乳头清洁和牵拉等准备工作,可在孕期每天用手指轻轻将乳头向外牵拉,使乳头凸起,减少哺乳期乳头皲裂及乳腺炎的发生风险。
避免乳头损伤:要避免婴儿咬伤乳头,若婴儿出现咬乳头情况应及时终止哺乳,防止乳头破损。同时,母亲要注意穿戴合适的内衣,选择棉质、宽松、舒适的胸罩,避免过紧的胸罩压迫乳房,影响乳腺血液循环,增加乳腺炎发生的可能性。
三、注意乳房护理
按摩乳房:哺乳前可轻柔按摩乳房,从乳房外侧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有助于乳腺导管通畅,促进乳汁排出。按摩时力度要适中,以母亲感觉舒适为宜。对于有乳腺管堵塞迹象的母亲,可在哺乳前进行局部的轻柔按摩,帮助疏通堵塞的乳腺管。不同乳房状况的母亲按摩方式可能略有差异,比如乳房较硬的母亲可适当增加按摩力度,但要以不引起疼痛为度。
及时处理乳汁淤积:如果发现有乳汁淤积情况,可通过让婴儿多吸吮、使用吸奶器等方式及时排空乳汁。当乳汁淤积时,乳房可能会出现局部的肿胀、疼痛等情况,此时应尽快采取措施排空乳汁。例如,若婴儿吸吮后仍有乳汁残留,可使用吸奶器将剩余乳汁吸出,吸奶器的使用要注意正确操作,避免对乳房造成损伤。
四、增强身体抵抗力
合理饮食:哺乳期母亲要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身体抵抗力。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免疫功能维持的重要物质基础,维生素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例如,每天可摄入适量的鸡蛋、牛奶、苹果、菠菜等食物。同时,要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乳汁质量和自身健康。
充足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让身体得到充分恢复。哺乳期母亲往往需要照顾婴儿,休息时间可能不足,因此要尽量利用婴儿休息时间进行休息,每天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建议每天睡眠7-8小时以上。良好的休息有助于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五、关注特殊人群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要重视乳房的保健,除了做好乳头清洁、按摩等准备工作外,还应定期进行乳房检查,及时发现乳房异常情况并处理。比如,定期自我检查乳房是否有肿块、硬结等,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对乳房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产后特殊体质女性:对于产后身体较为虚弱、有基础疾病等特殊体质的女性,更要加强乳房护理和身体调养。如有基础疾病的女性,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的保健和护理措施,同时密切观察乳房情况,一旦出现乳房红肿、疼痛等异常要及时就诊,因为这类女性发生乳腺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预防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