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有腹痛或腹部不适(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病史表现有差异,排便后多缓解且伴排便次数改变)、排便习惯改变(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表现不同,有腹泻型和便秘型)等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有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血常规、生化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结肠镜检查等,依据罗马标准(过去12个月至少12周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后改善、排便频率改变、粪便性状改变等,儿童版需考虑其特殊性)诊断,综合多因素判断是否为肠易激综合征。
一、症状表现
1.腹痛或腹部不适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腹痛可在脐周为主,疼痛程度不一,可能与儿童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有关;成年人腹痛部位不固定,以下腹和左下腹较为常见。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腹痛表现不同,但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变化影响,腹痛症状可能有一定波动。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腹痛等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加重;饮食不规律,如经常暴饮暴食、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人,也会使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更明显。
病史:有胃肠道感染病史的人群,后续发生肠易激综合征时,腹痛等症状可能与肠道黏膜修复等因素相关。腹痛通常在排便后缓解,部分患者伴有排便次数改变。
2.排便习惯改变
年龄方面:儿童肠易激综合征可能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呈稀糊状便,而成年人可出现便秘型,即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次数减少;也有腹泻型,排便次数增多,每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多为稀水样或糊状。
性别影响:一般无明显因性别导致的排便习惯改变差异,但女性孕期由于激素和子宫压迫等因素,可能出现排便习惯临时变化。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减慢,易出现便秘;而经常大量饮水、运动量大的人,可能更易出现腹泻型表现。
病史:有肠道手术史的人群,肠道结构和功能改变,可能引发排便习惯改变,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相关表现。腹泻型患者排便频繁,便秘型患者则排便困难、费力。
二、相关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用于排除肠道感染、出血等器质性疾病。正常粪便常规无异常,隐血试验阴性可帮助初步判断肠道无明显出血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粪便常规检查指标参考范围略有不同,儿童粪便常规需根据其年龄阶段的正常参考值来判断;成年人粪便常规隐血试验正常应为阴性。
血常规:一般无特异性改变,但在肠道感染等继发情况时,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炎症表现。儿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的正常范围与成年人不同,儿童白细胞计数在不同年龄段有相应的正常区间;成年人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相对稳定。
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以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导致类似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可能。不同年龄人群肝肾功能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不同,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参考值与成年人有差异;成年人肝肾功能指标有其固定的正常范围区间。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肠道结构、有无器质性病变,如肠道肿瘤、结石等。对于儿童,腹部超声检查相对安全,可用于初步排查肠道及腹腔内其他器官的病变;成年人腹部超声也能帮助了解肠道周围情况。
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需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谨慎操作,成年人结肠镜检查是排查肠道器质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等。
三、诊断标准
1.罗马标准
病程要求:过去12个月内至少累计有12周(可以是非连续性)出现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以下至少2项症状:排便后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不同人群应用:儿童版罗马标准在应用时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排便等表现的特殊性,例如儿童的排便频率与成年人不同,判断粪便性状时要结合儿童年龄段的正常粪便情况来判定是否符合罗马标准的相关要求。
通过综合患者的症状表现、相关检查以及符合罗马标准等进行肠易激综合征的判断,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对诊断的影响,以准确判断是否为肠易激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