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尿毒症综合征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为核心三联征,临床表现因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及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儿童患者多以腹泻为前驱症状,常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需警惕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感染;成人患者多无腹泻前驱症状,病因以补体调节蛋白基因突变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为主,肾功能衰竭进展快、慢性化风险高,需排查恶性肿瘤等潜在病因;伴随症状及并发症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症状;特殊人群中,妊娠期女性相关HUS病死率及胎儿丢失率较高,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相关HUS易发展为重症,慢性肾病患者HUS可加速肾功能恶化。对于疑似病例,建议立即转诊至具备血液净化及重症监护条件的医疗机构,早期血浆置换或依库珠单抗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特殊人群需加强监测并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一、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
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是一种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为特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其临床表现因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及病因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核心症状具有以下共性:
1.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症状:患者常表现为进行性贫血,伴随黄疸、皮肤苍白及乏力。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通常<80g/L),外周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占比>1%),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常>1000U/L),结合珠蛋白降低。
机制:血栓性微血管病变导致红细胞机械性破坏,引发血管内溶血。
2.血小板减少
症状: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常<50×10/L),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或鼻衄等出血倾向。
机制:血小板在微血管内被大量消耗,同时骨髓代偿性增生不足。
3.急性肾损伤
症状: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和尿素氮快速升高(肌酐每日上升≥44.2μmol/L),可伴高血压、水肿及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机制: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间质水肿加重肾功能损害。
二、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
1.儿童患者
典型表现: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常以腹泻(尤其血性腹泻)为前驱症状,后迅速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肾功能衰竭。部分患儿可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如癫痫、昏迷),病死率较高。
特殊关注:需警惕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感染相关HUS,此类患儿需立即隔离并监测感染指标。
2.成人患者
典型表现:多无腹泻前驱症状,病因以补体调节蛋白基因突变(非典型HUS)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为主。临床表现更隐匿,但肾功能衰竭进展更快,慢性化风险更高。
特殊关注:需排查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潜在病因,女性患者需关注妊娠相关HUS风险。
三、伴随症状及并发症
1.神经系统症状
表现: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偏瘫等,严重者可出现脑水肿或颅内出血。
机制:微血管血栓形成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儿童患者发生率更高(约25%~50%)。
2.心血管系统症状
表现:高血压危象、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与急性肾损伤导致的体液潴留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相关。
3.消化系统症状
表现:腹痛、恶心、呕吐及肝功能异常(转氨酶轻度升高),部分患者可出现胰腺炎。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
风险:妊娠相关HUS病死率及胎儿丢失率较高,需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及肾功能。
建议:确诊后应多学科会诊,权衡终止妊娠的必要性。
2.免疫功能低下者
风险:感染相关HUS(如STEC感染)易发展为重症,需早期使用抗生素(但需避免影响志贺毒素释放的药物)。
3.慢性肾病患者
风险:HUS可加速肾功能恶化,需及时启动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并评估肾移植可行性。
五、总结与建议
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但核心三联征(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急性肾损伤)是其诊断关键。不同年龄段及病因的患者临床表现存在差异,需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对于疑似病例,建议立即转诊至具备血液净化及重症监护条件的医疗机构,早期血浆置换或依库珠单抗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特殊人群需加强监测并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