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的发生由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导致,感染因素包括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污染食物水源引发肠道炎症转慢性)和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破坏肠道细胞功能转慢性);非感染因素有饮食因素(长期不良饮食或食物过敏致肠道黏膜损伤)、肠道菌群失调(长期用广谱抗生素等致菌群失衡引发炎症)、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肠道或免疫功能异常致肠道持续炎症)、其他因素(遗传易感性及精神心理因素影响肠道功能引发慢性肠炎)。
一、感染因素
(一)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及感染途径: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肠道引发感染。例如,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污染的未煮熟的肉类或变质蔬菜后,细菌会在肠道内繁殖,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因接触污染物质而发生细菌感染导致慢性肠炎。
2.感染后的病理机制:细菌在肠道内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理改变,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长期的炎症刺激可使病情转为慢性。
(二)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影响: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是引起肠道病毒感染的常见病原体。病毒感染肠道后,会在肠道上皮细胞内复制,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引起肠道炎症。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和儿童,病毒感染后更容易发展为慢性肠炎,因为他们的身体清除病毒的能力相对较弱,肠道炎症持续时间较长。
2.病理过程:病毒感染导致肠道绒毛萎缩、脱落,肠道吸收面积减少,进而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若病毒持续作用或机体免疫反应持续存在,就可能转化为慢性肠炎。
二、非感染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长期不良饮食: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反复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慢性损伤,引发慢性肠炎。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直接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慢性肠炎的发病风险。老年人由于味觉和消化功能减退,可能更倾向于食用刺激性食物,从而更容易受到饮食因素的影响。
2.食物过敏:部分人群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海鲜等。当食用过敏食物后,肠道会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肠道炎症。儿童对食物过敏的情况相对较多,若未能及时发现并避免食用过敏食物,长期的过敏反应可引起慢性肠炎。
(二)肠道菌群失调
1.菌群失调的原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肠道动力异常等因素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抗生素在杀灭致病细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相对增殖,从而引起肠道炎症。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衰退,肠道菌群本身就相对脆弱,更容易因使用抗生素等原因发生菌群失调进而引发慢性肠炎。
2.菌群失调的病理影响: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肠道的屏障功能、免疫功能等,使肠道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同时有害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进一步损伤肠道黏膜,导致慢性肠炎的发生和发展。
(三)免疫因素
1.自身免疫性因素: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肠道,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属于自身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肠道自身组织,导致肠道持续炎症。这类疾病在中青年人群中相对常见,女性和男性均可发病,但具体的发病性别差异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的特点等因素有关。
2.免疫功能异常的表现:自身免疫性肠炎患者肠道内会出现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异常浸润,肠道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转为慢性过程。
(四)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某些慢性肠炎具有遗传易感性,如家族中有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患者,其亲属患慢性肠炎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基因表达等方式,使个体对肠道炎症的易感性提高。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肠道功能。例如,精神压力过大时,会导致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紊乱,肠道黏膜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受到影响,长期如此可引发慢性肠炎。尤其在中青年人群中,由于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精神心理因素对肠道健康的影响更为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