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有脱水与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诱发其他疾病等危害,在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增强免疫力、特定情况疫苗接种等方面有预防措施,儿童和成人在各方面预防要点不同。
一、急性胃肠炎的危害
1.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儿童方面:儿童由于身体含水量相对较高,急性胃肠炎引起的频繁呕吐和腹泻更容易导致脱水。婴儿可能出现前囟凹陷、眼窝下陷、皮肤弹性差等表现,严重时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尿量显著减少甚至无尿,还会引起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等,低钠可导致精神萎靡、嗜睡等,低钾会出现四肢无力、心律失常等情况,这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有严重影响,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电解质平衡对细胞的正常功能、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等至关重要。
成人方面:成人急性胃肠炎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时,也会出现口渴、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如低钾血症可导致心脏节律异常,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进而影响全身的血液供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干扰,长期的电解质紊乱还可能对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
2.营养不良
长期患病人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急性胃肠炎如果反复发作或病程较长,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例如,胃肠道黏膜受损,影响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的吸收,儿童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生长迟缓、免疫力下降,影响身体和智力的发育;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导致体质虚弱、抵抗力降低,容易反复感染其他疾病,还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3.诱发其他疾病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急性胃肠炎引起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于患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急性胃肠炎可能会使原有的病情加重,导致腹痛加剧、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
二、急性胃肠炎的预防
1.饮食卫生方面
儿童:儿童的饮食卫生需要格外注意,要确保食物新鲜,不吃变质的食物,水果要洗净去皮,避免食用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物。例如,夏季高温时,剩饭剩菜很容易滋生细菌,不能给儿童食用;给儿童准备的餐具要定期消毒。同时,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正确洗手,因为儿童好奇心强,喜欢用手接触各种物品,容易将病菌带入口中。
成人:成人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新鲜、安全的食材,烹饪食物要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蛋类等。在外就餐时要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馆,避免食用街头无照摊贩的食物。另外,要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是在聚会等场合,不要过度进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胃肠道,增加患急性胃肠炎的风险。
2.生活环境方面
居住环境: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消灭苍蝇、蟑螂等害虫,因为这些害虫会传播病菌。对于儿童的生活环境,要尤其注意,儿童喜欢在地上玩耍,地面的清洁很重要,要定期拖地、擦拭家具等。
公共环境接触:在公共场合,如公共交通工具、商场等,要尽量减少接触公共物品的频率,如扶手、门把手等,接触后要及时洗手,避免病菌通过手口传播引起急性胃肠炎。
3.增强免疫力
不同人群:
儿童: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饮食,让儿童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例如,每天保证儿童有10-12小时的睡眠时间,每周进行3-5次户外活动,每次30分钟以上。
成人:成人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影响免疫力。同时,要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如慢跑、游泳等,通过运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营养素,如每天保证摄入一定量的肉类、蔬菜、水果、谷类等食物。
4.疫苗接种(特定情况)
对于某些由特定病原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例如,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急性胃肠炎,可以通过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来预防。儿童在合适的年龄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后,能显著降低感染轮状病毒引起急性胃肠炎的概率,尤其是在轮状病毒流行季节,对儿童的保护作用更为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