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症状与体征评估、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疾病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关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症状有呼吸困难、乏力等,体征包括心脏杂音等;辅助检查有实验室、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需与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鉴别。
一、病史采集
年龄与性别:风湿性心脏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女性相对男性在某些阶段可能有不同的发病特点,需关注不同年龄性别下的病史差异。比如儿童患者可能有链球菌感染的前驱病史,如咽部感染等,女性在育龄期等特殊阶段病情可能有变化。
生活方式:了解患者是否有链球菌反复感染的情况,因为风湿性心脏病多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患者是否有经常接触可能导致链球菌感染环境的情况,如居住环境拥挤等。
既往病史: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风湿热病史,若有风湿热病史则增加了患风湿性心脏病的风险,还要了解是否有其他心脏疾病史等,以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类似心脏表现。
二、症状与体征评估
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这是较常见的症状,活动后可能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等,不同年龄患者呼吸困难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等。还可能有乏力、咳嗽、咯血等症状,咯血可能是由于肺淤血等原因引起。
风湿性心脏病累及不同瓣膜时症状有所不同,如二尖瓣狭窄患者可能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声音嘶哑等,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早期可无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心悸等。
体征:
心脏听诊可发现异常杂音,二尖瓣狭窄时心尖区可闻及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心尖区可闻及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等。还可能有脉搏异常,如脉搏短绌等情况。另外,可能出现面色、口唇等部位的改变,如二尖瓣狭窄患者可能有面色晦暗、口唇发绀等。
三、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风湿活动时可能有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
血沉:风湿活动时血沉常增快。
C反应蛋白:风湿活动时C反应蛋白升高。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ASO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对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律失常等情况,如心房颤动等,不同瓣膜病变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表现有一定特点,如二尖瓣狭窄患者可能出现“二尖瓣型P波”等。
胸部X线检查:可观察心脏大小、形态及肺血管改变等,二尖瓣狭窄患者可能出现心脏呈梨形,肺淤血等表现;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可能有左心房、左心室增大等表现。
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风湿性心脏病非常重要的检查方法,可明确瓣膜病变的部位、程度等,能清晰显示瓣膜的形态、结构、运动情况以及心脏各腔室的大小等,如可准确判断二尖瓣、主动脉瓣等瓣膜的狭窄或关闭不全程度。
四、鉴别诊断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
发病机制: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鉴别要点:先天性心脏病多在幼年时被发现心脏杂音等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结构的先天性异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与风湿性心脏病继发于后天免疫反应不同。
感染性心内膜炎:
发病机制: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感染心内膜引起,多有菌血症等基础。
鉴别要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多有发热、心脏杂音变化等表现,血培养可发现病原菌,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内膜赘生物等,而风湿性心脏病一般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这些典型表现。
心肌病:
发病机制: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病因多样,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有关。
鉴别要点:心肌病患者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如扩张型心肌病表现为全心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等,与风湿性心脏病的瓣膜病变特点不同。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发病机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多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结构和功能改变。
鉴别要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有长期肺部疾病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主要表现为右心衰竭等表现,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右心增大等,与风湿性心脏病的瓣膜病变鉴别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