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与毛囊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好发部位、诊断及治疗上有不同特点,特殊人群患病时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痤疮主要与雄激素等因素相关,表现多样,好发面部等,诊断靠病史和表现,治疗分轻重度;毛囊炎分细菌和真菌性,细菌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真菌由马拉色菌等,表现不同,好发部位有别,诊断靠病原菌检查,治疗分别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患病治疗各有特殊要求。
一、病因方面
痤疮: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增高,导致皮脂腺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因素相关,部分患者的发生还与遗传、免疫、内分泌障碍、情绪及饮食等因素有关,高糖饮食、辛辣食物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青春期人群由于激素变化更易发病。
毛囊炎: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皮肤擦伤、糜烂等情况易利于细菌侵入导致感染;也可由真菌(如马拉色菌)感染引发,多与皮肤多汗、油脂分泌多、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有关,免疫力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患毛囊炎。
二、临床表现方面
痤疮:好发于面颊、额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皮损表现多样,包括粉刺(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炎症性丘疹一般为红色,直径1-5mm左右,脓疱大小通常在几毫米,可伴有疼痛或压痛,病情严重时会遗留色素沉着、瘢痕等。青少年是主要发病人群,性别差异不十分绝对,但青春期后男女均可患病。
毛囊炎:
细菌性毛囊炎: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直径多在1-2mm,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部位,有瘙痒或轻度疼痛,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反复发生。
真菌性毛囊炎(如马拉色菌毛囊炎):皮疹多为圆顶状毛囊性丘疹或脓疱,直径2-4mm,周边有红晕,好发于胸背部、颈、肩、上臂、腰腹部等部位,对称分布,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多见于中青年,男性稍多于女性,多汗、油脂分泌多的人群易患。
三、好发部位方面
痤疮:面部是最常见部位,尤其T区(额头、鼻子、下巴部位),也可累及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区域。
毛囊炎:细菌性毛囊炎可发生在有毛发及易受摩擦的部位,如头皮、颈部、臀部、会阴等;真菌性毛囊炎主要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出汗多的部位,如胸背部等。
四、诊断方面
痤疮: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一般通过视诊观察皮损形态等,必要时可能会结合皮肤镜等辅助检查,需与玫瑰痤疮、酒渣鼻等疾病鉴别。
毛囊炎:细菌性毛囊炎根据典型的毛囊性丘疹、脓疱等表现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原菌涂片或培养;真菌性毛囊炎需要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来明确是否为马拉色菌等真菌感染,需与痤疮、丘疹性荨麻疹等疾病鉴别。
五、治疗方面
痤疮:轻度痤疮以局部治疗为主,如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阿达帕林凝胶)、过氧化苯甲酰等;中度痤疮可联合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类);重度痤疮可能需要口服异维A酸等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挤压痤疮,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食,规律作息。
毛囊炎:细菌性毛囊炎以外用抗生素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为主,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真菌性毛囊炎需要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严重者口服抗真菌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高免疫力。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痤疮或毛囊炎时,儿童皮肤娇嫩,治疗时需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儿童痤疮一般不建议过早使用强效药物,要注意清洁皮肤时动作轻柔;儿童毛囊炎要避免搔抓,防止感染扩散,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妊娠期女性患痤疮或毛囊炎时,用药需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如轻度痤疮可选择温和的外用清洁产品及局部外用相对安全的药物,毛囊炎要根据病原菌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老年人患痤疮或毛囊炎时,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免疫力可能下降,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刺激性,痤疮治疗要考虑老年人皮肤特点,毛囊炎要注意是否有基础疾病影响,如糖尿病等,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规范治疗皮肤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