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早期症状多样,心脏相关症状有呼吸困难(因肺循环淤血致气体交换障碍,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表现有差异)、乏力(因心输出量减少致全身供血不足,不同人群表现不同);其他系统相关症状有水肿(因心输出量减少及静脉淤血等致液体潴留,不同人群表现有别)、心悸(因心脏扩大等致节律紊乱,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出现相关症状且有高危因素人群应及时就医检查。
一、心脏相关症状
呼吸困难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在活动后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受损后,肺循环淤血,影响气体交换,儿童活动量相对较大,活动时对氧气需求增加,所以呼吸困难更易被察觉。成人患者早期可能在劳累后出现气短,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能感到呼吸困难。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心脏负担加重,可能使呼吸困难等症状更早出现或加重。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早期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
病史: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早期可能对心脏功能变化更为敏感,出现呼吸困难的时间可能相对较早。主要是由于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肺淤血导致气体交换障碍,引起呼吸困难。
乏力
年龄因素: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不愿意玩耍、活动,因为心脏泵血功能不足,全身组织器官灌注减少,能量供应不足,所以感觉乏力。成人则表现为容易疲劳,日常活动如爬楼梯、做家务等之后感到疲惫不堪,这是因为心脏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身体代谢对能量的需求。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都是由于心脏功能异常导致全身供血不足,从而产生乏力感。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本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心脏出现早期病变时,乏力症状可能更突出。
病史: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早期就可能出现乏力症状,因为心脏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或功能改变,影响了正常的泵血功能。是由于心脏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导致机体活动能力下降,产生乏力感。
二、其他系统相关症状
水肿
年龄因素:儿童早期水肿可能不明显,若出现水肿多表现为眼睑、颜面等部位轻度水肿,这是因为儿童肾脏等排泄功能相对不成熟,心脏功能受损后体循环淤血,液体潴留,但症状相对隐匿。成人早期可能出现下肢水肿,尤其在下午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稍缓解,这是因为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都是由于心脏功能不全导致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升高,使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水肿。
生活方式: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下肢静脉回流本来就有一定影响,心脏早期病变时更易出现下肢水肿。
病史:有肾脏疾病等病史的人群,本身存在水钠代谢紊乱的基础,心脏早期病变时更容易诱发水肿,因为心脏和肾脏的功能相互关联,心脏功能异常会加重肾脏的水钠潴留,肾脏疾病也可能影响心脏功能,两者相互作用导致水肿更早或更明显出现。是由于心输出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以及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
心悸
年龄因素:儿童可能表述不清,但家长可能发现儿童玩耍时突然出现心跳加快等表现,这是因为心脏节律可能出现异常,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心脏节律变化的感知相对成人更敏感。成人早期可能自觉心跳不规则、心慌,这是由于心脏扩大、心肌受损等原因导致心脏节律紊乱,如出现早搏等心律失常情况。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是心脏电生理活动异常导致的心悸症状。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大、熬夜的人群,心脏负担加重,更容易出现心悸症状,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功能。
病史: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史的人群,本身就存在代谢加快、交感神经兴奋等情况,心脏早期病变时更易出现心悸,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影响心脏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与心脏病变相互作用导致心悸发生。是由于心脏收缩力减弱、心律失常等原因,使患者自觉心跳不适。
扩张型心肌病早期症状多样且不典型,若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尤其是有高危因素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