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与胃癌在症状表现上有共性(均有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等,中老年胃癌更常见,各年龄段可患胃炎,无绝对性别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及有胃部基础疾病者风险增加)和差异(胃炎疼痛间歇性、较轻,可通过调整饮食等缓解,伴反酸等,全身状况影响小;胃癌疼痛进行性加重、难缓解,伴消瘦、乏力、呕血、黑便等,晚期可有腹部肿块),可通过胃镜及病理活检辅助鉴别,不同人群(老年人、儿童、女性、有胃部病史人群)患胃炎或胃癌有不同影响及应对建议,如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需及时检查,儿童胃炎少需考虑感染等,女性要关注心理状态,有胃部病史者要遵医嘱治疗复查。
一、症状表现的共性与差异
共性方面:胃炎和胃癌都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如隐痛、胀痛等,部分患者还可能有食欲不振的表现。在年龄层面,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胃癌在中老年人群相对更常见,胃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性别上无绝对特异性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吸烟、酗酒等人群,胃炎和胃癌的发病风险均可能增加。有胃部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更易出现相关症状。
差异方面
疼痛特点:胃炎引起的疼痛多为间歇性,疼痛程度相对较轻,进食后可能有一定规律,比如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加重,但通过调整饮食或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等可能缓解。而胃癌的疼痛往往呈进行性加重,早期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疼痛持续时间延长,程度加剧,且一般的对症治疗难以有效缓解。例如,部分胃癌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影响日常生活。
伴随症状:胃炎患者可能伴有反酸、烧心、嗳气等症状,一般全身状况影响较小,精神状态、体重等变化不明显。而胃癌患者除了上腹部疼痛外,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呕血、黑便等症状。消瘦是因为肿瘤消耗人体营养,导致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比如几个月内体重下降5公斤以上;呕血是肿瘤侵犯血管导致出血,血液经消化道排出表现为呕血,颜色可为暗红色或鲜红色;黑便是肿瘤导致消化道少量出血,血红蛋白经肠道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亚铁,使大便呈黑色,外观似柏油样。另外,胃癌晚期可能出现腹部肿块等表现。
二、通过检查手段辅助鉴别
胃镜检查:这是鉴别胃炎和胃癌的重要手段。胃炎在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多较局限且黏膜表面相对较光滑。而胃癌在胃镜下可见肿瘤病灶,形态多样,如菜花状、溃疡状等,病灶处黏膜粗糙、触之易出血,病变边界不清。例如,胃溃疡型胃癌可见胃内有溃疡,溃疡边缘不整齐,呈结节状隆起。
病理活检:胃镜检查时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胃炎的病理表现主要是胃黏膜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等炎性改变。而胃癌的病理表现为癌细胞的异型性,可见癌细胞呈巢状或单个浸润生长等典型的恶性肿瘤细胞特征。通过病理活检可以明确病变是良性的胃炎还是恶性的胃癌。
三、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老年人:老年人患胃炎或胃癌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比如老年人胃炎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上腹部不适,容易误以为是消化不良而未重视;胃癌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疼痛等典型症状,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处于中晚期。所以老年人出现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胃镜等检查。生活中要注意规律饮食,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胃部疾病家族史的老年人更应加强监测。
儿童:儿童患胃炎相对较少见,多与感染等因素有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可引发儿童胃炎,症状可能有腹痛、恶心、呕吐等,但一般不会首先考虑胃癌。儿童出现消化道症状时,应考虑感染等常见原因,通过胃镜等检查明确诊断。在生活方式上,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
女性:女性在胃炎或胃癌的症状表现上与男性无本质差异,但在心理状态方面可能需要更多关注。女性可能更容易因疾病产生焦虑等情绪,而不良情绪又可能影响病情。所以女性患者在患病后要注意调节心理状态,家属也应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
有胃部病史人群:本身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等胃部基础疾病的人群,是胃炎和胃癌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要严格按照医嘱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胃镜等。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要规范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并在治疗后复查;胃溃疡患者要定期胃镜随访,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及有无恶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