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有急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慢性脑缺血等不同类型,急性脑缺血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单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等)和头痛等伴随症状;TIA症状持续短暂(一般不超24小时且可完全恢复)、易反复;慢性脑缺血可致认知功能减退、情绪精神改变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不同类型有各自症状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急性脑缺血症状
1.神经系统症状
突发的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这是较为常见的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侧的手臂、腿部突然没有力气,拿不住东西,或者感觉麻木,就像被电麻了一样的感觉。从年龄角度看,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更容易发生脑缺血导致单侧肢体无力麻木;从生活方式看,长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人群,血管病变风险高,发生这种症状的概率相对较高。例如,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55岁男性,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拿东西掉落,同时伴有左侧面部麻木感,就需要高度警惕脑缺血。
言语不清或失语:患者可能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别人难以理解其表达的内容,严重的可能完全不能说话(失语)。对于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关注言语方面的变化,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增加脑缺血风险。比如一个有脑梗死家族史的60岁女性,突然出现说话费力,表达不清晰,要考虑脑缺血可能。
单侧或双侧视力障碍:可表现为短暂的视力模糊、眼前发黑或者视野缺损等。例如,部分患者会出现一只眼睛突然看不见东西,或者双颞侧视野缺损等情况。对于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老年人,发生这种视力障碍与血管硬化影响眼部血液供应有关。
头晕、平衡失调或步态不稳:患者会感觉头晕,站立或行走时失去平衡,步态蹒跚。在患有颈椎病同时又有血管狭窄的人群中,更容易出现这种平衡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位50岁长期伏案工作患颈椎病的男性,出现头晕伴有行走不稳,需排查脑缺血。
2.其他伴随症状
头痛:部分脑缺血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痛的性质和程度因人而异,有的可能是轻微的胀痛,有的可能较为剧烈。对于有偏头痛病史同时又存在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脑缺血时头痛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需要仔细鉴别。例如有偏头痛病史的40岁女性,突发头痛同时伴有上述神经系统症状,要考虑脑缺血合并偏头痛的可能。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特殊症状特征
1.症状持续时间短暂
TIA的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通常不超过24小时,且会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比如患者出现单侧肢体无力,持续了10分钟左右就完全缓解,之后没有遗留任何不适,这种情况就要高度怀疑TIA,这是TIA区别于脑梗死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年龄上看,中老年人是TIA的高发人群,50-70岁年龄段更为常见,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老化、斑块形成等情况增多,容易发生短暂的脑供血不足。
2.症状反复性
TIA的症状可能会反复发作,这是因为脑部的缺血是间歇性的。例如患者可能在一天内多次出现单侧视力模糊的情况,每次持续时间较短又能自行缓解。对于有TIA病史的患者,再次发作的风险较高,需要积极进行干预,预防进展为脑梗死。
三、慢性脑缺血症状
1.认知功能减退
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尤其是近期记忆力减退明显,比如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刚放置的物品位置等。还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计算能力下降等情况。对于长期高血压、高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人,慢性脑缺血更容易导致认知功能减退。例如一位70岁患有20年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男性,逐渐出现记忆力下降,计算简单数学题困难,要考虑慢性脑缺血影响认知功能。
2.情绪和精神状态改变
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或者烦躁不安、易激动等情况。慢性脑缺血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等功能,从而导致情绪和精神方面的异常。对于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中年人,慢性脑缺血引发情绪精神改变的风险增加。比如一位45岁长期吸烟酗酒的男性,近期出现情绪低落,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提不起兴趣,需排查慢性脑缺血。
3.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穿衣、洗漱等基本生活能力下降的情况。例如原来能自己做饭的人,现在变得做饭困难,或者走路比以前明显变慢等。这是因为慢性脑缺血逐渐影响了大脑对身体运动和协调等功能的控制,对于患有动脉硬化且伴有慢性脑缺血的老年人,这种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更为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