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是胃黏膜已发生萎缩性改变但病变较轻阶段,有特定胃镜及病理表现,受年龄、生活方式、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影响,早期诊断重要,可通过胃镜、血清学检查诊断,需针对病因干预,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包括针对病因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符合指征根除幽门螺杆菌等,老年人、儿童、女性干预各有特点。
胃镜及病理表现
胃镜下表现:早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能可见胃黏膜色泽变淡,呈灰色或灰黄色,黏膜下血管透见现象不明显或较局限,胃黏膜皱襞变细等,但这些表现可能并不特异,需要结合病理进一步确诊。
病理表现:主要是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腺体数量较正常减少,但程度较轻,可能仅为部分胃腺体萎缩,同时可能伴有轻度的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替代的现象)或炎症细胞浸润等,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浸润程度相对较轻。
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响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会逐渐衰退,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增加,在早期阶段也不例外,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胃黏膜的萎缩性改变。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酒精等成分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损伤胃黏膜屏障,增加胃黏膜萎缩的发生几率,从而更容易处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阶段。长期高盐饮食、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也会影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促使胃黏膜向萎缩性改变方向发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因素之一。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细菌在胃内定植,引发持续的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会逐渐导致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在感染初期如果未得到有效控制,就可能向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发展,而且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持续时间、感染菌量等也与胃黏膜萎缩的进展相关。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及方法
重要性:早期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进行干预,可以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降低发展为重度萎缩、肠上皮化生重度以及进一步发生癌变等不良结局的风险。因为早期阶段胃黏膜的病变可逆性相对较好,通过积极干预有可能使萎缩的胃黏膜部分恢复。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等改变,并且可以在胃镜下取多部位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判断其处于早期阶段的金标准,通过对胃黏膜腺体数量、炎症程度、有无肠上皮化生等情况的观察来明确病变程度。
血清学检查:可以检测一些相关的血清标志物,如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及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等,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与胃黏膜萎缩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当胃黏膜萎缩时,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通过检测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可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胃黏膜萎缩以及萎缩的大致程度,但血清学检查不能完全替代胃镜及病理检查。
早期干预及注意事项
针对病因干预: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符合指征时需进行规范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反应,阻止胃黏膜萎缩进一步发展。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需要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规律饮食、避免高盐及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以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利于胃黏膜的修复和病情控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胃肠功能较弱,在进行相关干预时要更加注重整体身体状况的评估,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其他基础疾病对药物等干预措施的耐受性。例如在考虑根除幽门螺杆菌时,要评估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心脏功能等,选择合适的根除方案,并且在干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不良反应。
儿童:儿童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但如果是儿童发生相关情况,多与特殊的病因有关,如某些先天性因素等。儿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的干预更要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等,且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黏膜有明显刺激的药物,在进行胃镜等检查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等情况。
女性:女性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的干预中,除了遵循一般的干预原则外,要注意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状况的变化对病情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也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如某些药物对月经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但总体干预原则与其他人群类似,以改善胃黏膜状况、控制病情发展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