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90%以上,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致病因,遗传具家族聚集性,环境因素包括高盐饮食、过量饮酒、精神应激、肥胖等;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症状,后期有一般表现及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表现;诊断标准是未用降压药时非同日3次测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家庭和动态血压监测也有助诊断;特殊人群中儿童青少年需改善生活方式干预,老年人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差大,用药需谨慎,妊娠期女性选对胎儿影响小的药且监测情况。
一、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约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发病因素
遗传因素:众多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均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显著增加。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血压,例如影响肾脏对钠的重吸收、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功能等。
环境因素
饮食:高盐饮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钠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例如,一些高盐饮食地区的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高。此外,过量饮酒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进而升高血压。
精神应激: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应激状态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例如,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且精神高度紧张的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肥胖: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的炎症介质等会影响血管功能和代谢,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促使血压升高。
三、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血压升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血压持续升高,可能会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表现。
靶器官损害表现
心脏: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大,发展为高血压性心脏病,进而出现心力衰竭。还可能引发冠心病,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脑:可引起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
肾:长期高血压会损害肾脏的肾小球动脉硬化,导致肾功能减退,出现蛋白尿、水肿等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
眼底:高血压可引起眼底动脉硬化,严重时可出现眼底出血、渗出等,影响视力。
四、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标准,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此外,家庭血压监测和动态血压监测也有助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家庭血压监测一般要求收缩压≥135mmHg和(或)舒张压≥85mmHg,即可考虑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则通过24小时连续监测血压,了解血压的昼夜节律等情况。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对少见,但近年来随着肥胖率的上升等因素,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首先应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干预,如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食物摄入)、增加运动等。因为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治疗需谨慎,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老年人: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的特点是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差增大。这是因为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明显,血管弹性减退。老年人在治疗高血压时,要注意选择降压平稳、副作用小的药物,且降压不宜过快过低,以免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老年人还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考虑对其他疾病的影响。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但部分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可能发展为原发性高血压。妊娠期女性患原发性高血压时,需要特别注意降压药物的选择,因为一些降压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如甲基多巴等,并密切监测血压和胎儿的情况。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