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有瓣膜发育异常、瓣叶和瓣环等结构的先天性缺陷;后天性因素包括风湿性心脏病(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致自身免疫反应使瓣膜病变,二尖瓣最常受累)、退行性变(年龄增长致瓣膜退行性改变,男女有别)、感染性心内膜炎(细菌等病原体感染瓣膜致病变,静脉药瘾者等为高危人群)、创伤、代谢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影响心脏瓣膜)。
1.瓣膜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瓣膜的形成出现异常,如二尖瓣、三尖瓣等结构发育畸形,可能导致心脏瓣膜病。例如,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常伴有瓣膜的形态、结构异常,影响瓣膜的正常启闭功能。这种情况在胎儿期就已存在,与遗传因素以及孕期的一些不良环境因素可能有关,如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等,可能干扰胚胎心脏瓣膜的正常发育。
2.瓣叶、瓣环等结构的先天性缺陷:瓣叶的数目异常(如二叶式主动脉瓣等)、瓣环发育过小等先天性结构缺陷都会影响心脏瓣膜的功能。二叶式主动脉瓣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瓣膜异常,这种异常使得主动脉瓣在出生后随着年龄增长,更容易出现钙化、狭窄等病变,影响心脏的血液流动。
后天性因素
1.风湿性心脏病:
发病机制:是由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链球菌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不仅针对链球菌,还会与心脏瓣膜组织发生交叉免疫反应。例如,抗体与心脏瓣膜上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瓣膜组织发生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会使瓣膜逐渐增厚、粘连、钙化,影响瓣膜的开闭。这种情况在青少年时期感染链球菌后,可能在多年后逐渐出现心脏瓣膜病的表现,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在发病上有一定的易感性,但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女性的免疫反应特点等因素有关。
好发瓣膜: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为主动脉瓣,三尖瓣较少受累,肺动脉瓣极少受累。
2.退行性变:
年龄相关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瓣膜会发生退行性改变。例如,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瓣叶、瓣环等结构会出现纤维化、钙化等情况。一般在40岁以上人群中逐渐开始出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这与长期的血流冲击、组织老化等多种因素有关。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心脏瓣膜的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退行性病变。
性别差异影响:在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生发展中,男性和女性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在较年轻时可能就会出现主动脉瓣的退行性病变,而女性在绝经后退行性瓣膜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雌激素对维持心脏瓣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雌激素水平降低后,瓣膜更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
3.感染性心内膜炎:
致病微生物感染: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尤其是瓣膜部位。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等感染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体附着在瓣膜上,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瓣膜出现赘生物、穿孔、溃疡等病变。这种情况在一些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中更容易发生,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他们的心脏瓣膜结构异常,为病原体的附着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患者可能有发热、心脏杂音改变等表现,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瓣膜功能。
高危人群:静脉药瘾者由于频繁使用不洁注射器等,容易感染病原体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进而影响心脏瓣膜;患有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也容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累及瓣膜;另外,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也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人群,这些人群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抵御病原体的侵袭,容易引发瓣膜的感染性病变。
4.其他后天因素:
创伤:胸部外伤等可能直接损伤心脏瓣膜,导致瓣膜破裂、撕裂等,影响其正常功能。例如,严重的车祸等导致胸部受到撞击,可能使心脏瓣膜受损。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治疗,以挽救瓣膜功能和心脏功能。
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过高,会影响心脏的代谢和结构,长期可导致心脏瓣膜出现病变,如瓣膜增厚、纤维化等。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状态可能会影响血管和心脏组织的代谢,也可能增加心脏瓣膜病的发生风险,具体机制可能与糖代谢异常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等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