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由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致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引发,病变范围多2-20毫米。发病机制与血管、血液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不同年龄性别差异及纯运动性轻偏瘫等常见症状;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病史临床表现综合判断;预防要生活方式调整和针对基础病,治疗针对基础病、改善脑循环及康复治疗。
一、发病机制
1.血管因素
高血压是导致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或血管闭塞,就容易引发腔隙性梗塞。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比血压正常者显著升高。
动脉硬化也是关键因素。动脉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血流缓慢,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中老年人是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高发人群。
2.血液因素
血液成分的改变也可能参与发病。如高脂血症时,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流阻力增大,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部小血管闭塞。对于有高脂血症的人群,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情况时,更易发生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二、临床表现
1.不同年龄、性别的表现差异
年龄方面:中老年人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代偿能力减弱等原因,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或者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等方面的损害。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在发生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后,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情况。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的绝对性别差异,但在一些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情况下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在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上与男性有所差异,从而间接影响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情况。
2.常见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但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例如,患者可能感觉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拿东西不稳等。
纯感觉性卒中也是常见表现,主要为偏身感觉障碍,如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
还可能出现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行走不稳等。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发现脑部深部的小的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但对于早期的腔隙性梗塞,尤其是较小的病灶,可能存在漏诊的情况。
头颅MRI:对多发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能够更早发现病灶,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后即可发现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的病灶,对于早期诊断和病变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2.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病史,以及发病的症状、过程等。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是否有上述的运动、感觉等方面的异常,综合判断是否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四、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方面
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建议采用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适当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23.9kg/m2之间。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高血压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使血糖达标。高脂血症患者要控制血脂水平,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女性绝经后要关注自身血压、血脂等情况,适当增加健康体检的频率。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加强健康管理,定期进行脑部相关检查的筛查。
2.治疗方面
主要是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如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等。同时,要注意改善脑循环,可使用一些改善脑血流的药物,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于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如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通过康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改善行走能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