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胎儿期发育异常及出生后持续存在的心脏结构畸形)、获得性心血管疾病(心肌病变如感染性心肌炎、代谢性疾病相关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重如容量或压力负荷过重)以及其他系统疾病累及心脏(呼吸系统疾病如重症肺炎、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等均可引发)。
一、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
(一)胎儿期发育异常
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时,若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如孕妇感染风疹病毒等,可能导致心脏结构在形成过程中出现异常。例如室间隔缺损,这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之一,由于胎儿时期心室间隔发育不全,造成左、右心室之间存在异常通道,使得心脏的正常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增加心脏的负荷,进而引发心力衰竭。这种情况在女性胎儿和男性胎儿中的发生概率并无显著差异,但孕妇的生活方式,如是否吸烟、饮酒等会影响胎儿发育,增加胎儿心脏发育异常的风险。
(二)出生后持续存在的心脏结构畸形
出生后仍存在的心脏结构畸形,像法洛四联症,包括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肺动脉狭窄会使右心室排血受阻,右心室压力增高,导致右向左分流增加,肺循环血流量减少,为了维持机体的氧供,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泵血,长期如此就容易引发心力衰竭。这类心脏结构异常在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小儿中相对更易发生,比如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脏病遗传史的家庭,小儿患先天性心脏结构畸形的风险高于普通家庭。
二、获得性心血管疾病
(一)心肌病变
1.感染因素:小儿感染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可引发病毒性心肌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变性、坏死等,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例如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会使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从而导致心力衰竭。这种情况在小儿免疫力较低时更易发生,如婴幼儿时期,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
2.代谢性疾病相关心肌损害:某些代谢性疾病也可累及心肌,如糖原累积症,患儿体内糖原代谢异常,过多的糖原在心肌细胞内沉积,影响心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引发心力衰竭。这类疾病在有家族遗传代谢病史的小儿中较为常见,且男性和女性小儿的发病概率无明显差异,但家族遗传因素对发病起着关键作用。
(二)心脏负荷过重
1.容量负荷过重: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血液分流,如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原本在胎儿出生后应逐渐闭合,若持续开放,主动脉内的血液会持续分流到肺动脉,使肺循环血量增加,左心房、左心室容量负荷加重。长期容量负荷过重会导致左心房、左心室扩大,心肌肥厚,最终引发心力衰竭。这种情况在胎儿期动脉导管未闭未及时发现和处理的小儿中易发生,孕妇在孕期的产检情况会影响对动脉导管未闭的早期发现,若产检不规范,可能延误病情。
2.压力负荷过重:如肺动脉高压,可使右心室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右心室压力负荷过重。长期压力负荷过重会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张,最终引发右心衰竭。小儿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肺部疾病等因素有关,例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进而引发肺动脉高压。在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儿中,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发展为肺动脉高压的风险较高。
三、其他系统疾病累及心脏
(一)呼吸系统疾病
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如重症肺炎,可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肺小动脉痉挛,肺动脉压力增高,增加右心室的后负荷。同时,缺氧还可使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影响心肌收缩功能。例如小儿重症肺炎时,肺部炎症导致气体交换障碍,机体缺氧,心脏为了满足机体的氧供,需要加强收缩,长期处于这种高负荷状态易引发心力衰竭。在小儿肺炎高发的季节,如冬春季,小儿患重症肺炎的概率增加,进而增加了引发心力衰竭的风险,尤其对于年龄较小、免疫力低下的婴儿来说,风险更高。
(二)感染性疾病
严重的感染,如败血症,病原体及其毒素可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同时,感染引起的发热、代谢增快等也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小儿败血症时,细菌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随着血流到达心脏,对心肌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引发心力衰竭。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时期,由于免疫系统不完善,发生败血症的概率相对较高,且一旦发生败血症,病情进展迅速,更易并发心力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