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测生命体征、禁食禁水、补充血容量)、药物治疗(血管加压素及其类似物、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内镜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套扎治疗)、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需注意原理和应用注意事项)、手术治疗(门体分流术、断流术)及预防再出血(药物预防、内镜随访),不同治疗方法有各自特点及对不同患者的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的心率和血压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的年龄阶段来判断是否正常。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更为重要,因为基础病史可能影响生命体征的变化和病情的发展。
2.禁食禁水:患者需禁食禁水,防止食物刺激进一步引起出血。这对于各年龄段患者均适用,尤其是儿童,要注意避免因禁食禁水导致的营养摄入问题,但为了止血必须严格执行。对于有胃肠道手术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也要遵循禁食禁水原则,防止加重出血或引发其他并发症。
3.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补充血容量,可输入晶体液、胶体液或输血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心血管功能相对较弱,补液时要注意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过快过多补液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于年轻患者,在血容量补充上相对可以更积极一些,但也需遵循适量原则。
二、药物治疗
1.血管加压素及其类似物:通过收缩内脏血管,减少门静脉血流,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但此类药物可能引起心绞痛等心血管不良反应,在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中需谨慎使用。
2.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能明显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适用于多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可在监测下使用,但需调整剂量。
三、内镜治疗
1.硬化剂注射治疗:将硬化剂直接注射到曲张静脉内,使血管闭塞、黏膜下组织硬化,达到止血目的。操作时要准确注射,避免并发症,如食管穿孔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食管等结构与成人不同,操作需更加精细;对于有食管狭窄病史等特殊情况的患者,要评估操作风险。
2.套扎治疗:用橡皮圈套扎曲张静脉,使其缺血坏死、脱落,达到止血效果。套扎治疗相对安全,并发症较少。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操作方法略有不同,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其食管的弹性等情况,调整套扎的力度等。
四、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
1.原理:通过压迫食管胃底曲张静脉达到止血目的。但该方法存在一定并发症,如食管黏膜坏死、窒息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气道等结构特点,使用三腔二囊管时要特别小心,密切观察;对于有鼻腔、食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要谨慎操作,评估是否适合使用三腔二囊管。
2.应用注意事项:定时放气,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在放置和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吞咽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五、手术治疗
1.门体分流术:包括非选择性门体分流术和选择性门体分流术等。非选择性门体分流术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但肝性脑病发生率较高;选择性门体分流术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同时,对肝性脑病的影响相对较小。对于不同病情、不同年龄的患者,需评估手术的适应证和风险。例如,年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对肝功能影响相对较小、肝性脑病发生率较低的手术方式,但也要考虑手术的长期效果和患者的整体状况;老年患者则需综合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判断是否能耐受手术。
2.断流术:通过阻断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达到止血目的。断流术对肝功能影响较小,适用于肝功能较差的患者。在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断流术时,要考虑患者的肝功能分级、出血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对于有肝硬化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根据具体的肝硬化情况来判断。
六、预防再出血
1.药物预防: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再出血。对于有哮喘病史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需谨慎,因为可能诱发哮喘发作;对于有严重心动过缓等心脏疾病的患者,也要避免使用或调整剂量。
2.内镜随访:定期进行内镜检查,观察曲张静脉的变化,必要时再次进行内镜治疗预防再出血。不同患者的随访间隔有所不同,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决定。例如,初次内镜治疗后再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能需要缩短随访间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