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是乳腺导管内非浸润性癌,具细胞异型性等病理特征,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家族病史相关,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症状,靠影像学和病理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放疗、内分泌治疗等,预后较好但需长期随访,特殊人群如年轻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理特征
细胞形态:癌细胞具有明显的异型性,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多见。
组织结构:导管内癌细胞排列方式多样,可呈实性、筛状、粉刺状等结构,其中粉刺状结构较为典型,癌组织中央常见坏死。
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的女性,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年轻女性也可能罹患高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研究表明,肥胖女性患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几率相对较高,可能与脂肪组织分泌的一些激素改变有关。
家族病史:如果家族中有乳腺癌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母亲、姐妹、女儿)患有乳腺癌,个体患高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风险会增加。某些遗传基因突变,如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携带这些突变基因的女性患高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可能性显著升高。
临床表现
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常通过乳腺筛查(如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等)发现乳腺内异常病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乳腺肿块,但肿块一般较小,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少数患者可伴有乳头溢液,溢液多为血性或浆液性。
体征:乳腺体检时可能触及可疑肿块,乳房皮肤一般无明显改变,部分患者腋窝淋巴结无肿大,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触及肿大的腋窝淋巴结,不过此时需注意与转移癌相鉴别。
诊断方法
乳腺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可发现乳腺内微钙化灶,高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常伴有特征性的细沙粒样、分支状微钙化灶,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乳腺超声:能清晰显示乳腺肿块的形态、大小、边界及内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但对于微钙化灶的显示不如乳腺X线摄影敏感。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通常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等,以明确诊断及肿瘤的分级等情况。
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乳腺区段切除术:适用于病变较局限的患者,切除病变所在的乳腺区段组织,尽量保留正常乳腺组织,术后需进行病理检查,确认切缘是否阴性。
乳房单纯切除术:对于病变范围较广、年龄较大或有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考虑行乳房单纯切除术。
辅助治疗
放疗:术后放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尤其是对于高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放疗能有效减少乳腺局部的复发风险。一般在手术结束后4-6周内开始进行放疗,采用局部照射的方式。
内分泌治疗:如果患者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术后可考虑进行内分泌治疗,常用药物如他莫昔芬等,通过阻断雌激素对癌细胞的刺激作用,降低复发风险。但内分泌治疗需要长期用药,一般至少5年,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潮热、阴道干涩、子宫内膜增厚等。
预后及随访
预后:高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预后相对较好,经规范治疗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高。但如果治疗不规范或复发,可能会进展为浸润性乳腺癌,影响预后。
随访:患者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乳腺体检、乳腺影像学检查(如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等)、肿瘤标志物检查等,一般建议治疗后前2年每4-6个月随访一次,之后每6-12个月随访一次,随访时间至少5年。通过定期随访,能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情况,以便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年轻女性:年轻女性患高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时,需要更加关注生育计划等问题。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治疗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如某些化疗药物可能会导致卵巢功能早衰,影响生育。同时,心理支持也非常重要,年轻患者可能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来帮助其应对疾病及治疗带来的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合并症等情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能否耐受手术。对于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的耐受性也需要密切关注,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放疗相关的皮肤反应、内分泌治疗相关的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需要加强监测和相应的对症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