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是胃动力障碍等引起的疾病,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症状有多种,诊断通过病史、体格及辅助检查,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乳糖不耐受因乳糖酶缺乏致非感染性腹泻,发病与基因或肠道疾病等有关,症状为摄入乳糖后胃肠不适,诊断靠病史及相关试验,治疗是饮食调整和补充乳糖酶。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消化不良
是一种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如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机制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与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饮食不规律等有关;成年人则可能与工作压力大、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嗜食辛辣油腻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相关。
乳糖不耐受
是由于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发病机制主要是体内乳糖酶基因表达异常等导致乳糖酶活性低下或缺乏,使得乳糖在肠道内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未被消化的乳糖进入结肠后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和酸性物质,刺激肠道引起不适症状。不同年龄人群中,新生儿乳糖不耐受多为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遗传因素导致;而成年人乳糖不耐受多为继发性,常因肠道疾病(如肠炎、肠道手术等)损伤肠黏膜,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引起。
二、症状表现
消化不良
一般症状: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同年龄患者症状表现可能有特点,儿童消化不良可能表现为腹痛、腹胀、口臭、厌食、大便不规律等,且可能因长期消化不良影响生长发育;成年人消化不良症状可能受生活方式影响,如工作繁忙时可能因应激导致消化不良症状加重,出现上腹部不适频繁发作等情况。
乳糖不耐受
典型症状为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出现腹胀、肠鸣、腹痛、排气增多、腹泻等症状。症状严重程度与摄入乳糖量有关,少量摄入时可能仅有轻度腹部不适,大量摄入时则腹泻等症状明显。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类似,但儿童可能因为腹泻影响营养吸收,进而影响身高、体重增长;成年人乳糖不耐受可能在社交聚餐等摄入乳制品较多场景下症状更易出现,影响生活质量。
三、诊断方法
消化不良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发病时间、诱发因素、既往病史、用药史等。例如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史,因为这类药物可能损伤胃黏膜导致消化不良;儿童患者要询问喂养情况、饮食规律等。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生命体征,重点检查腹部,可能有上腹部轻压痛等,但多数无明显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常用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如是否有炎症、溃疡等病变;还可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等,以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儿童还可能进行腹部B超等检查,排除肝胆胰等器官的器质性病变。
乳糖不耐受
病史采集:询问患者的饮食史,尤其是乳制品摄入情况及摄入后出现的症状,比如是否在饮用牛奶后很快出现腹泻等症状。
氢呼气试验: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原理是乳糖不耐受者摄入乳糖后,肠道内未消化的乳糖被细菌发酵产生氢气,通过检测呼气中氢气含量来判断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
乳糖耐受试验:口服一定量乳糖后,定期测定血糖,乳糖不耐受者血糖无明显升高。
粪便酸度检测:乳糖不耐受时,粪便酸性增高,pH值降低。
四、治疗与干预措施
消化不良
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精神压力;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儿童患者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饮食规律、营养均衡。
药物治疗:根据具体症状选择药物,如有消化不良症状伴腹胀等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有反酸、烧心等症状可使用抑酸剂,如奥美拉唑等。但儿童用药需谨慎,应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和药物。
乳糖不耐受
饮食调整:避免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如牛奶、羊奶等。可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乳制品,如低乳糖牛奶、舒化奶等;也可选择其他替代食品,如豆类制品、酸奶(部分发酵型酸奶中乳糖已被分解)等。儿童患者在饮食调整时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可通过添加辅食等方式补充营养;成年人则要注意在社交活动等场景下提前做好饮食规划,避免因摄入乳制品出现不适症状。
补充乳糖酶:可在进食含乳糖食物前补充乳糖酶,帮助消化乳糖,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乳糖酶制剂及正确的补充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