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慢性乳腺炎需进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体格检查包括乳房外观和触诊;影像学检查有超声、钼靶、MRI等;实验室检查涉及血常规、炎性指标及病原体检查;病理检查可通过穿刺活检明确病变性质与类型,各检查从不同方面为诊断慢性乳腺炎提供依据。
一、体格检查
1.乳房外观检查
观察乳房的大小、形状是否对称,有无红肿、皮疹、浅表静脉怒张等情况。例如,慢性乳腺炎患者可能出现乳房局部皮肤轻度红肿,与急性乳腺炎相比,红肿程度相对较轻,但仍可通过外观初步判断乳房是否存在异常改变。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乳房外观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女性乳房组织相对柔软,而老年女性乳房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松弛,但慢性乳腺炎的外观改变在不同人群中基本遵循相似的观察要点。
检查乳头情况,看有无乳头内陷、破损、溢液等。若有溢液,需观察溢液的颜色、性状等,如慢性乳腺炎患者可能出现浆液性或脓性溢液等不同情况。
2.乳房触诊
触诊乳房时要注意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有无压痛等。慢性乳腺炎患者乳房内可能触及肿块,肿块质地可韧或硬,活动度因病情而异,一般与周围组织有一定粘连,但活动度较恶性肿瘤相对好一些。不同年龄人群乳房组织硬度不同,年轻女性乳房组织较柔软,触诊时需注意力度,老年女性乳房组织相对疏松,触诊时要仔细感知肿块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1.乳腺超声检查
原理及优势:利用超声波对乳房组织进行成像,能清晰显示乳房内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情况。对于慢性乳腺炎,超声可发现乳房内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区,有助于判断肿块性质。超声检查对各年龄、性别患者均适用,无辐射,是较为常用的筛查手段。
具体表现:慢性乳腺炎在超声下可能表现为乳腺组织增厚,局部回声不均匀,可见不规则的低回声团,边界多不清晰,内部可能有散在的点状强回声等。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初步评估病变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2.乳腺X线摄影(钼靶)检查
适用情况:对于年龄较大、乳腺组织相对致密的女性有一定价值,但年轻女性由于乳腺组织较致密,钼靶检查可能受一定限制。慢性乳腺炎在钼靶上可表现为局部腺体密度增高,有时可见片状或结节状阴影,边界模糊。不过,钼靶检查有一定辐射,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使用。
3.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特点:能更清晰地显示乳腺病变的范围和细节,对于慢性乳腺炎与其他乳腺疾病的鉴别有一定帮助。在MRI上,慢性乳腺炎病灶多表现为不规则的异常强化区,有助于准确判断病变累及范围。但MRI检查费用相对较高,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考虑使用。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能有一定变化。慢性乳腺炎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一般无明显升高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轻度增高或正常。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血常规变化基本遵循此规律,但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等特点,血常规变化可能相对不典型,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炎性指标检查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慢性乳腺炎患者CRP可能轻度升高或正常。其水平变化可反映体内炎症状态,对于病情监测有一定意义。
红细胞沉降率(ESR):慢性乳腺炎患者ESR可能轻度增快,ESR增快程度与炎症活动度有一定相关性。不同人群ESR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如成年男性ESR正常范围一般为0-15mm/h,成年女性为0-20mm/h等,需根据不同性别年龄参考值来判断其结果是否异常。
3.病原体检查
如果怀疑慢性乳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可能需要进行脓液涂片及培养等检查。通过脓液涂片可以初步观察是否有细菌存在,并初步判断细菌类型,而脓液培养可以明确具体的致病菌,以便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进行病原体检查时,操作流程基本相同,但儿童患者在获取脓液等标本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与安全。
四、病理检查
1.穿刺活检
通过细针穿刺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区分慢性乳腺炎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等情况。穿刺活检对于判断慢性乳腺炎的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穿刺活检的操作过程基本相似,但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等。
病理表现上,慢性乳腺炎可能有乳腺组织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等改变。通过病理检查可以与乳腺肿瘤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