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包括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发作特点。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颈内动脉系统TIA的单肢或偏身无力、单肢或偏身感觉异常、单眼一过性黑矇、失语等,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眩晕、平衡障碍、复视、吞咽困难、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障碍、跌倒发作等;发作特点为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暂(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24小时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
一、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颈内动脉系统TIA
单肢或偏身无力:这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一侧上肢或下肢无力,或同时累及一侧上下肢。例如,患者可能突然发现拿东西费力,或者行走时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其发生机制主要是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影响了运动神经传导通路。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更易出现,这与血管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相关,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吸烟等会增加血管病变风险,进而增加发病几率。对于女性,若存在口服避孕药等情况,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增加颈内动脉系统TIA发生风险。
单肢或偏身感觉异常:患者可感觉一侧肢体麻木、针刺感等。比如面部、手部或腿部有异样感觉,这是因为感觉神经纤维所在区域缺血,导致感觉传导障碍。在病史方面,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管内皮易受损,更易出现感觉异常表现。
单眼一过性黑矇:表现为一侧眼睛突然视物不清,呈一过性,数分钟可缓解。这是由于颈内动脉系统的眼动脉缺血所致,是颈内动脉系统TIA较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年龄较大且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眼动脉受累风险更高,而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失语:优势半球(通常为左侧)颈内动脉供血区缺血可导致失语,表现为言语表达困难、理解障碍等。例如不能准确说出想要的物品名称,或者听不懂他人话语含义。这种情况常见于有脑血管基础病变的中老年人,其语言中枢所在区域缺血影响了语言功能的正常发挥。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眩晕、平衡障碍:是常见症状,患者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站立或行走不稳。这是因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的前庭神经核及相关传导通路缺血,影响了平衡觉和空间觉的感知。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中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更易出现,有颈椎病等病史的患者,颈椎病变可能压迫血管,加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诱发眩晕等症状。
复视:表现为看东西重影,是由于双侧眼球运动相关神经核团或神经缺血,导致眼球运动不协调。在生活方式上,长期伏案工作等导致颈部姿势不良的人群,易影响椎-基底动脉供血,增加复视发生风险。
吞咽困难、构音障碍:患者出现喝水呛咳、说话不清等表现,是因为脑干相关神经核团缺血,影响了吞咽和发音相关肌肉的神经支配。对于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脑干血管易发生病变,从而引发此类症状。
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障碍:即一侧面部和对侧肢体的瘫痪或感觉障碍,是脑干内传导束交叉部位缺血所致。比如一侧面部麻木,对侧肢体无力。这种情况在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年龄较大者血管调节功能下降,更易出现血管缺血引发的交叉性症状。
跌倒发作:表现为患者突然双下肢无力而跌倒,但无意识障碍,可自行站起。其发生是由于脑干网状结构缺血,突然丧失肌张力所致。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管狭窄等病变易导致脑干供血不足,从而引发跌倒发作。
二、发作特点
发作突然:症状往往在数秒内达到高峰,没有缓慢进展的过程。例如患者可能在安静状态下或活动中突然出现肢体无力或视物不清等症状。
持续时间短暂:通常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一般来说,颈内动脉系统TIA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多在10-15分钟左右,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持续时间可能稍长,但也很少超过24小时。从年龄因素考虑,年轻患者血管痉挛等导致的TIA,持续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且恢复较快,而老年患者血管病变严重时,持续时间可能接近24小时,但仍应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
反复发作:可反复发作,同一症状可反复出现,间隔时间不等,可为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这是因为血管病变处于不稳定状态,缺血事件可多次发生。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控制不佳时,TIA发作频率可能较高,而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规范治疗可减少发作次数。例如,积极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等,可降低TIA的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