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包括哺乳期和非哺乳期,哺乳期多因乳汁淤积伴细菌感染,非哺乳期与自身免疫等有关;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乳腺慢性炎症,与导管扩张等有关。临床表现上哺乳期乳腺炎产后1-2月多见红、肿、热、痛等,非哺乳期不典型,浆细胞性乳腺炎病程长、反复发作;影像学检查各有特点;治疗上哺乳期乳腺炎早期非手术,形成脓肿手术,非哺乳期乳腺炎复杂,浆细胞性乳腺炎急性期抗生素效果有限,手术是主要手段,不同类型及患者需综合考虑相关情况。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乳腺炎
多为哺乳期女性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乳汁淤积,加上细菌入侵感染引起。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可经乳头破损处侵入乳腺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哺乳期女性因为哺乳姿势不当、乳头皲裂等原因容易出现乳汁淤积,进而诱发乳腺炎,不同年龄的哺乳期女性都可能患病,性别上主要见于女性。
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对少见,但其发病机制与哺乳期有所不同,可能与自身免疫、导管上皮异常等因素有关,但具体机制尚在研究中。
浆细胞性乳腺炎
也称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复杂的乳腺慢性炎症,发病机制主要与乳腺导管扩张、导管内脂质分泌物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的炎症反应有关。目前认为可能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相关,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女性多见。
二、临床表现
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通常在产后1-2个月常见,患者乳房会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局部可触及硬块,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40℃左右,随着炎症进展,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动感。不同年龄段哺乳期女性表现类似,但年轻哺乳期女性可能因对疾病认识不足,就医不及时导致病情加重。
非哺乳期乳腺炎: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或脓性)、乳房疼痛等,肿块可位于乳晕区或乳腺其他部位,肿块边界可能不清,与皮肤有一定粘连,但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体温多无明显升高或仅有低热。
浆细胞性乳腺炎
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早期可能表现为乳头内陷、乳头溢液(溢液颜色多样,可为浆液性、血性或脓性),乳房可出现肿块,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与皮肤有粘连,可伴有乳房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乳晕周围皮肤红肿,类似炎症表现,但红肿范围相对局限,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能破溃形成窦道,窦道长期不愈合,反复发作。各年龄阶段女性均可出现,但多见于30-40岁的女性。
三、影像学检查
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超声检查可见乳房内低回声区,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脓肿形成时的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血流信号丰富。X线钼靶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脓肿形成时可见片状致密影。不同年龄哺乳期女性超声表现类似,通过超声检查可较好地评估病变范围及有无脓肿等情况。
非哺乳期乳腺炎:超声检查可发现乳腺导管扩张、肿块及周围组织炎症表现,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浆细胞性乳腺炎
超声检查可见导管扩张,呈囊状或管状无回声区,周围组织可有炎性改变,形成肿块时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MRI检查可显示导管扩张的范围以及周围组织的炎症情况,对于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
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早期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排空乳汁(可通过哺乳或吸奶器)、局部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哺乳期使用抗生素需考虑对婴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如果形成脓肿则需要手术切开引流,手术时要注意避免损伤乳管,影响哺乳功能,不同年龄哺乳期女性治疗时需考虑其哺乳需求及身体恢复情况。
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较为复杂,对于早期肿块较小的情况,可试用抗生素治疗,但效果可能不佳;对于肿块较大、反复发作或形成窦道的情况,多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如乳腺区段切除术等,手术时要尽量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减少复发。
浆细胞性乳腺炎
急性期可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但往往效果有限;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肿块切除、乳腺导管切除术等,手术要彻底清除病变导管及周围炎症组织,防止复发。在手术前后要注意预防感染,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需综合评估,女性患者要考虑对乳房外观及功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