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脑梗患者尿潴留,可采取导尿术迅速缓解严重尿潴留,同时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包括定时排尿和盆底肌训练,还可进行药物治疗辅助、康复治疗结合(针灸、理疗),并需关注老年、儿童、女性及有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综合多方面措施来促进尿潴留恢复。
一、导尿术
1.适用情况:当脑梗患者尿潴留较为严重,膀胱过度充盈时,导尿术是迅速缓解症状的常用方法。通过导尿管将膀胱内的尿液引出,能即刻减轻患者痛苦。对于脑梗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影响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的患者,导尿可避免膀胱损伤等并发症。
2.注意事项:操作需严格无菌,防止尿路感染。对于老年脑梗患者,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同时,导尿后要注意观察尿液性状、量等,定期更换尿袋等。
二、膀胱功能训练
1.定时排尿
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定固定的排尿时间,一般每2-3小时引导患者排尿一次。对于脑梗后意识障碍程度较轻的患者,可通过语言提示等方式提醒其排尿。例如,在上午9点、11点,下午1点、3点等固定时间让患者尝试坐于便器上。
原理:通过定时排尿训练,帮助患者重建膀胱排尿反射,恢复膀胱的自主收缩功能。对于有部分意识恢复的脑梗患者,能逐步让膀胱形成规律的收缩和舒张。
2.盆底肌训练
方法: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收缩和放松训练。让患者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持续3-5秒后放松,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对于脑梗后肢体活动受限但盆底肌功能尚可锻炼的患者,可在床上进行训练。
原理:盆底肌训练有助于增强盆底肌的力量,对于改善膀胱的控尿功能和促进排尿反射有一定帮助。通过锻炼盆底肌,可协调膀胱与尿道的功能,利于尿潴留的恢复。
三、药物治疗辅助
1.常用药物及作用:对于脑梗后尿潴留,可根据情况使用拟胆碱能药物等。例如,毛果芸香碱等药物可以兴奋膀胱逼尿肌,促进排尿。但药物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等患者要谨慎。
2.药物使用的考量:药物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脑梗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例如,对于合并青光眼的脑梗患者,使用拟胆碱能药物可能会加重病情,所以必须由医生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药物。
四、康复治疗结合
1.针灸治疗
穴位选择:常选取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位。中极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是膀胱募穴,针刺中极等穴位可以调节膀胱的功能;关元也是任脉穴位,位于脐中下3寸,对膀胱的气化功能有调节作用;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节肝、脾、肾三脏功能,对于改善膀胱功能有一定帮助。
治疗原理: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膀胱的神经功能和肌肉功能,促进尿潴留的恢复。对于脑梗后神经功能受损导致的尿潴留,针灸可能通过调节相关神经通路来发挥作用。
2.理疗
低频电刺激:采用低频电刺激仪对盆底肌肉及膀胱区域进行刺激。通过电流刺激,引起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帮助患者恢复排尿功能。对于脑梗后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患者,低频电刺激可以起到辅助训练的作用。
原理:低频电刺激能够兴奋神经肌肉组织,促进肌肉收缩,对于改善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有一定效果。在理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电流强度等参数,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脑梗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进行导尿等操作时要更加注重无菌操作和轻柔手法,防止发生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同时,在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时,要根据患者的体力和耐受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
2.儿童脑梗患者:儿科脑梗患者非常罕见,但一旦发生尿潴留,在处理上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导尿时要选择合适的小儿导尿管,操作务必轻柔,避免损伤小儿娇嫩的尿道。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采用适合儿童的简单方式,如游戏化的盆底肌训练引导等,以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和训练效果。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尿道较短,在导尿等操作中更要注意防止尿路感染。在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时,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感受,鼓励其积极配合训练,因为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尿潴留的恢复。
4.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脑梗尿潴留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血糖等基础疾病指标。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对血糖等指标的影响,同时在康复训练中要注意避免因活动等导致血糖波动过大等情况,确保患者整体状况的稳定,利于尿潴留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