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分为哺乳期和非哺乳期,哺乳期因乳汁淤积、细菌入侵致病,表现为初期胀痛、进展期可形成脓肿等,非哺乳期与自身免疫、导管排泄障碍、微生物感染等有关,有肿块型、脓肿型、瘘管型等表现,诊断分别依据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哺乳期非手术早期可继续哺乳、用抗生素,后期手术引流,非哺乳期用药物或手术,预防哺乳期要孕期清洁乳头、哺乳期保持乳头清洁等,非哺乳期要保持导管通畅、增强免疫力等。
一、定义
乳腺炎是指乳腺组织的炎症,可分为哺乳期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哺乳期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非哺乳期乳腺炎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女性。
二、病因
(一)哺乳期乳腺炎
1.乳汁淤积:乳头发育不良(过小或内陷)妨碍哺乳,或婴儿吸乳少、乳汁过多等,导致乳汁不能完全排空,淤积在乳腺内,为细菌繁殖提供良好条件。
2.细菌入侵: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沿淋巴管入侵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婴儿口含乳头入睡或婴儿患有口腔炎,细菌可直接侵入乳腺管,上行至腺小叶引发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
(二)非哺乳期乳腺炎
1.自身免疫因素:部分非哺乳期乳腺炎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乳腺组织,导致炎症发生。
2.导管排泄障碍:乳腺导管扩张、堵塞等,引起导管内的分泌物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3.微生物感染:除了细菌感染外,一些非结核分枝杆菌等特殊病原体感染也可能导致非哺乳期乳腺炎。
三、临床表现
(一)哺乳期乳腺炎
1.初期:乳房胀痛,局部皮温升高、压痛,出现边界不清的硬结,常有寒战、高热、脉搏加快等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2.进展期:炎症继续发展,症状加重,硬结逐渐增大,疼痛呈搏动性,可形成脓肿,脓肿可向外破溃,或向乳腺后疏松组织破溃形成乳房后脓肿。
(二)非哺乳期乳腺炎
1.肿块型:乳房内可触及肿块,肿块边界不清,与皮肤可有粘连,可有压痛,部分患者可伴有乳头溢液。
2.脓肿型:肿块逐渐增大,中央出现化脓、破溃,形成脓肿,脓肿周围组织炎症反应明显。
3.瘘管型:脓肿破溃后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瘘管周围皮肤反复出现红肿、疼痛、破溃等表现。
四、诊断
(一)哺乳期乳腺炎
1.体格检查:乳房局部有红、肿、热、痛等表现,可触及肿块,腋窝淋巴结可肿大、压痛。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
3.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乳腺内的炎性肿块或脓肿,表现为低回声区或混合回声区。
(二)非哺乳期乳腺炎
1.体格检查:乳房肿块的特点,结合乳头溢液等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能有白细胞轻度升高或正常,炎症相关指标如C反应蛋白等可升高。
3.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有助于明确肿块的位置、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4.病理检查: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块进行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可鉴别炎症的性质及排除恶性病变。
五、治疗
(一)哺乳期乳腺炎
1.非手术治疗:
早期炎症较轻时,可继续哺乳,采取正确的哺乳方法,排空乳汁,可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应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病情可选用青霉素类等对婴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
2.手术治疗:形成脓肿后应及时切开引流,切开引流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切口,以保证引流通畅。
(二)非哺乳期乳腺炎
1.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情,可能使用抗生素(如针对细菌感染)、免疫调节药物等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肿块较大、脓肿形成或瘘管形成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肿块切除术、脓肿切开引流术、瘘管切除术等。手术应尽量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减少复发的可能。
六、预防措施
(一)哺乳期乳腺炎
1.孕期:定期清洗乳头,纠正乳头内陷等问题,可通过轻柔按摩等方法使乳头突出。
2.哺乳期:保持乳头清洁,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洗乳头;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尽量将乳汁排空,可使用吸奶器辅助排空乳汁;注意婴儿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婴儿口腔炎症。
(二)非哺乳期乳腺炎
1.保持乳腺导管通畅:注意乳腺的保健,避免乳腺导管受到损伤或堵塞。
2.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及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3.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如乳腺导管扩张等疾病应及时就医治疗,防止病情进展引发乳腺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