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引发因素多样,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能钻透胃黏膜营造生存环境并损伤胃黏膜;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大量饮酒、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会损伤胃黏膜;药物因素中如NSAIDs长期服用可致胃黏膜损伤;十二指肠-胃反流会因内容物损害胃黏膜;自身免疫因素相对少见但也可引发;还有年龄因素,随年龄增长胃黏膜防御修复功能下降易发病;精神心理因素通过影响胃肠道功能增加患病风险,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因各自特点受不同因素影响。
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的屏障功能。高浓度的盐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受损,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幽门螺杆菌等的侵袭而引发炎症。例如,长期每日盐摄入量较高的人群,相较于低盐饮食人群,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明显增加。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高盐饮食的耐受和损伤反应有所不同,一般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高盐饮食对其尚未发育完善的胃黏膜损伤更为显著;老年人胃黏膜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高盐饮食会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损伤。
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中的乙醇成分对胃黏膜有直接的刺激和损害作用。乙醇会破坏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还会干扰胃黏膜的修复机制。长期大量饮酒者,胃黏膜经常处于被酒精刺激的状态,容易发生炎症。男性相较于女性可能因饮酒习惯等因素,更容易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不同年龄的饮酒者,年轻人可能因社交等因素更容易长期大量饮酒从而增加患病风险,老年人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下降,饮酒后酒精对胃黏膜的损伤更难修复。
长期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等辛辣食物中的辣椒素等成分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长期如此会引发炎症。不同个体对辛辣食物的耐受程度不同,一般来说,本身胃黏膜较为敏感的人群,或者有过胃黏膜损伤病史的人群,长期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更易诱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长期服用可引起胃黏膜损伤,导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像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会使胃黏膜失去保护,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引发炎症。不同年龄人群对NSAIDs相关胃黏膜损伤的易感性不同,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衰退,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下降,使用NSAIDs时更易出现胃黏膜损伤;儿童一般较少使用NSAIDs,但如果因病情需要使用,也需格外谨慎,因其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药物代谢能力弱,更易受影响。
十二指肠-胃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其中的胆汁、胰液等会损害胃黏膜。正常情况下,幽门起到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作用,当幽门功能失调等情况发生时,十二指肠内容物就会反流。例如患有幽门括约肌松弛、胃大部切除术后等情况时,更容易出现十二指肠-胃反流。不同年龄人群发生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原因和表现可能不同,老年人可能因胃肠道功能减退、手术等因素更容易出现,儿童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先天性胃肠道结构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发生。
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见,患者体内存在针对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导致壁细胞受损,胃酸分泌减少,进而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等。自身免疫性胃炎多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伴发,如甲状腺炎、Addison病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不同,一般女性可能相对更容易出现自身免疫相关的疾病,从而增加患自身免疫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各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病,但相对集中在一些有自身免疫疾病家族史等情况的人群中。
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会发生生理性退变,胃黏膜的血流量减少,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下降,老年人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几率相对较高。儿童时期如果存在上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但相对成年人来说几率较低。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削弱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从而增加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受精神心理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一般青少年可能因学习压力等出现精神紧张等情况,老年人可能因退休等生活变化出现情绪问题,都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进而引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