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期乳腺癌是女性绝经后发生的乳腺癌,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乳房肿块、皮肤及乳头乳晕改变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及靶向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和合并基础疾病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但其他相关激素及身体代谢等因素也会影响乳腺癌的发生风险。一般来说,年龄越大,患绝经期乳腺癌的风险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老年女性相较于年轻女性更易罹患该病。
生活方式因素:例如肥胖,绝经后肥胖女性体内脂肪组织增多,脂肪细胞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长期处于高雌激素环境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缺乏运动也是一个相关因素,运动较少的绝经后女性身体代谢功能相对较弱,身体内环境容易出现紊乱,不利于乳腺健康。
病史因素:如果既往有乳腺良性疾病史,如乳腺不典型增生等,绝经后发生乳腺癌的风险会高于没有此类病史的女性;另外,有乳腺癌家族史的绝经后女性,其遗传易感性增加,患绝经期乳腺癌的概率比无家族史者要高。
临床表现
乳房肿块:多数患者是在无意中发现乳房有肿块,肿块质地一般较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活动度较差。
乳房皮肤改变:可能出现乳房皮肤凹陷(像酒窝一样)、橘皮样改变等,这是因为肿瘤侵犯乳房悬韧带或皮下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障碍等原因引起。
乳头乳晕改变:乳头可能出现凹陷、溢液等情况,若乳头乳晕区域受到肿瘤侵犯,还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糜烂等表现。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是绝经后女性乳腺癌筛查的常用方法之一,可发现乳腺内的微小钙化灶等病变,对于早期发现乳腺癌有重要意义。
乳腺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可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变性质。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乳腺病变诊断有较高价值,尤其是当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MRI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乳腺病变范围等情况。
病理学检查: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乳腺癌的金标准,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级等情况,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等。保乳手术适用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乳房外形,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放疗:术后放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一些中高危的乳腺癌患者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尤其适用于保乳手术后的患者,通过放射线杀灭局部残留的癌细胞。
化疗: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子分型等情况选择化疗方案,化疗可以杀灭全身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病灶,降低远处转移的风险,常用于术后辅助化疗或晚期乳腺癌的姑息化疗等。
内分泌治疗:对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绝经期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药物有他莫昔芬等,通过阻断雌激素与受体的结合等机制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靶向治疗:对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以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如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相关靶点,精准杀伤肿瘤细胞,副作用相对化疗等传统治疗方式可能有所减轻。
预后情况
绝经期乳腺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如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治疗是否规范等。一般来说,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采取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发现、肿瘤分期较晚的患者,预后则相对较差。总体而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绝经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具体预后情况个体差异较大。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绝经期乳腺癌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身体一般状况的评估,如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情况。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耐受性,尽量选择对身体打击相对较小的治疗方式,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绝经期乳腺癌患者:如果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在使用药物等治疗手段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在使用化疗药物时要注意对血糖、血压等的影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患者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