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晕厥需先初步评估与现场处理,包括评估生命体征、调整体位;然后进行进一步检查与诊断,如心电图、血液、影像学检查等;再针对病因治疗,如心律失常、心脏结构异常的处理;还有一般支持治疗如吸氧、卧床休息;特殊人群有儿童、老年、女性患者,需分别考虑各自注意事项,综合各方面进行心源性晕厥的诊治。
一、初步评估与现场处理
1.评估生命体征:立即检查患者的意识、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若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操作,按照30:2的按压通气比例进行,直到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
2.体位调整:将患者放置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对于有心脏原因的晕厥患者,平卧位有助于增加回心血量,维持重要脏器的灌注。
二、后续医疗处置
1.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心电图检查:尽快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以发现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节律异常情况。不同年龄的人群心电图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儿童与成人的正常心率范围不同,儿童心律失常的类型和成人也有一定区别。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心电图可能更易发现特征性改变。
血液检查:检测血常规、电解质(如钾、钠、氯等)、血糖、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低血糖等都可能导致晕厥,心肌损伤标志物异常提示可能存在心肌缺血或梗死等心脏病变。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电解质范围和血糖正常范围有所不同,儿童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参考值也与成人不同。
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如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发现心脏结构的退行性改变等问题;对于儿童患者,超声心动图可以明确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情况。必要时还可能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长时间记录心电图,发现短暂发作的心律失常。
2.针对病因的治疗
心律失常的处理:如果是心动过缓引起的晕厥,可考虑植入起搏器。根据患者的具体心律失常类型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起搏器类型,如单腔、双腔或三腔起搏器等。对于心动过速引起的晕厥,可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可选用腺苷等药物,但需注意药物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儿童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需更加谨慎,要考虑药物的代谢、不良反应等情况。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可能需要进行电复律或导管消融等治疗。
心脏结构异常的处理:对于由心脏瓣膜病引起的晕厥,可能需要考虑进行瓣膜置换或修复手术等。对于心肌病患者,需要根据心肌病的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扩张型心肌病可能需要进行心力衰竭的规范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例如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可能较差,需要更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女性患者在药物选择等方面可能需要考虑与男性不同的生理特点等。
3.一般支持治疗
吸氧:给予患者吸氧,改善组织缺氧状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缺氧程度调整吸氧流量,一般可先给予低流量吸氧,如1-2L/min,然后根据患者反应调整。
卧床休息:让患者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担,有助于身体恢复。不同年龄的患者卧床休息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活动限制,老年患者卧床时要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心源性晕厥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高度重视。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家族中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等遗传病史。在检查过程中要安抚儿童情绪,配合各项检查。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药物选择要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对儿童的心脏传导系统等有潜在影响,需严格评估利弊后使用。
2.老年患者:老年心源性晕厥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处理时要综合考虑各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心脏负担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对疾病有较大的心理压力,良好的心理支持有助于患者康复。
3.女性患者:女性心源性晕厥在评估和治疗时要考虑生理周期等因素对心脏功能的潜在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需求和生育等问题(如果有相关需求)。例如在使用某些可能影响激素水平或生殖系统的药物时要谨慎权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