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脏疾病中肾小球肾炎的不同亚型发病机制、年龄性别特点及生活方式影响不同,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多由肾盂肾炎反复发作所致;继发性肾脏疾病里糖尿病肾病与高血糖致微血管病变相关,高血压肾损害因长期高血压致肾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是自身免疫攻击肾脏;遗传性疾病多囊肾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发展为尿毒症倾向,相关人群需注意监测。
一、原发性肾脏疾病
1.肾小球肾炎:各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导致尿毒症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若病情持续进展,肾小球逐渐硬化、纤维化,肾脏的滤过功能会不断下降。在病理上,肾小球的炎症会引起肾小球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随着时间推移,肾脏无法维持正常的排泄和调节功能,最终发展至尿毒症。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在发病机制上有所差异,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主要是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的增生,影响肾小球的滤过;膜性肾病则是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基底膜病变,进而影响肾功能。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不同亚型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情况有一定差异,儿童膜性肾病相对少见,而成人中较为常见。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某些亚型可能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率略有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蛋白饮食、吸烟等可能会加重肾小球肾炎的进展,增加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有肾小球肾炎病史的患者若不积极治疗和控制,更容易向尿毒症方向发展。
2.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包括慢性肾盂肾炎等疾病。慢性肾盂肾炎多由急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所致,炎症长期损伤肾小管及间质,导致肾小管功能减退,进而影响肾脏整体功能。在病理上,可见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等改变。随着病情进展,肾脏的浓缩、稀释等功能逐渐丧失,最终发展为尿毒症。年龄上,各年龄段都可能患病,既往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更易发生。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相对男性更易患肾盂肾炎,进而增加发展为尿毒症的风险。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个人卫生、长期憋尿等不良习惯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从而促进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向尿毒症发展。有肾盂肾炎病史的人群若控制不佳,是发展为尿毒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继发性肾脏疾病
1.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会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等。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糖尿病肾病在病理上有其独特的表现,如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等。从年龄来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各异,但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尤其是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逐渐增加。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但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进而影响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糖尿病患者若血糖、血压、血脂控制不理想,会加速糖尿病肾病向尿毒症进展。
2.高血压肾损害:长期高血压会使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肾小球纤维化、萎缩,肾动脉硬化等。病理上可见肾小动脉玻璃样变、肾小球缺血性硬化等。年龄上,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增加,进而增加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风险。一般4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更易出现肾损害。性别上,在高血压的发病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与生活方式相关,如高盐饮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高血压,从而促进高血压肾损害向尿毒症发展。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长期控制不达标的人群,是高血压肾损害进展为尿毒症的高危人群。
3.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肾脏时可引起狼疮性肾炎。自身抗体攻击肾脏组织,导致肾小球、肾小管等受损。病理表现多样,包括系膜增生、毛细血管内增生、新月体形成等多种类型。在年龄上,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但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情有一定影响,如过度劳累、紫外线暴露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进而影响狼疮性肾炎向尿毒症的进展。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患者,狼疮性肾炎是导致尿毒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遗传性肾脏疾病
1.多囊肾: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较为常见。肾脏内出现多个囊肿,逐渐增大,压迫肾实质,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病理上可见肾脏皮质和髓质充满大小不等的囊肿。年龄方面,通常在30-50岁左右开始出现症状,但也有在儿童期发病的情况。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对多囊肾的进展影响相对较小,但避免腹部外伤等可能减少囊肿破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多囊肾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监测肾脏功能,因为该病有发展为尿毒症的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