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是直肠的炎症,病因有感染、理化、炎症性肠病等,表现为直肠局部不适、排便异常;结肠炎累及结肠,病因有感染、自身免疫、缺血等,有全身和肠道症状;诊断上直肠炎靠直肠指检、肠镜,结肠炎靠结肠镜、粪便检查;治疗上直肠炎针对病因、局部治疗,结肠炎一般、药物、手术治疗,二者在定义、累及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累及部位
直肠炎:直肠炎是指发生在直肠的炎症,直肠是大肠的末端部分,长约12-15厘米,主要功能是储存粪便等。
结肠炎:结肠炎是累及结肠的炎症,结肠是大肠的一部分,长度约1.5米,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等部分,可影响结肠的不同部位。
二、病因差异
直肠炎病因:
感染因素:细菌(如痢疾杆菌等)、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等)、真菌等感染可引起直肠炎,例如不洁饮食可能导致痢疾杆菌感染直肠引发炎症,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若不注意饮食卫生也易感染。
理化因素:长期久坐、局部损伤、放射性照射等可致直肠炎,长期久坐的人群局部血液循环不畅,易引发炎症;放疗患者在盆腔放疗时可能损伤直肠黏膜导致直肠炎,不同年龄放疗患者均可能出现,儿童放疗需谨慎评估风险。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直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多与自身免疫相关,好发于青壮年。
结肠炎病因:
感染因素:细菌(如大肠杆菌等)、病毒(如轮状病毒等)、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等)感染可引起结肠炎,儿童感染轮状病毒后易出现病毒性结肠炎,成人也可因食用不洁食物感染大肠杆菌等引发结肠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溃疡性结肠炎可累及从直肠开始向上延伸的结肠,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好发于青壮年期。
缺血性因素:老年人血管硬化等原因可导致肠道供血不足引发缺血性结肠炎,老年人因血管生理变化更易发生。
三、临床表现区别
直肠炎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直肠部位的不适,如直肠坠胀感、里急后重(总有排便不尽感),患者可感觉频繁想排便,但每次排便量少,儿童可能表现为频繁的便意但不能准确表达,仅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排便异常:可出现便血,多为鲜血,附着在粪便表面,大便次数可增多,呈稀便等,儿童便血时家长需特别关注,及时就医。
结肠炎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儿童发热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密切监测体温等情况。
肠道症状:不同类型结肠炎肠道表现不同,溃疡性结肠炎多有黏液脓血便,病变累及范围不同表现的部位也不同,可出现腹痛,疼痛部位多与病变结肠部位相关,如左下腹等,儿童腹痛可能表述不清,需家长仔细观察其行为表现。克罗恩病可出现腹痛、腹泻,还可能伴有腹部包块等,儿童患克罗恩病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生长迟缓。
四、诊断方法区别
直肠炎诊断:
直肠指检:医生可通过直肠指检触摸直肠黏膜情况,判断是否有异常肿块、压痛等,儿童进行直肠指检时需轻柔操作,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肠镜检查:直接观察直肠黏膜的情况,可看到直肠黏膜是否充血、水肿、糜烂等,还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性质,儿童进行肠镜检查需在麻醉等合适情况下进行,以保证检查顺利。
结肠炎诊断: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可观察整个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溃疡性结肠炎可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改变及多发浅溃疡等,克罗恩病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儿童做结肠镜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评估风险。
粪便检查:可检测粪便中是否有病原体、潜血等情况,辅助诊断结肠炎,如检测到阿米巴原虫可支持阿米巴结肠炎的诊断,儿童粪便检查需注意标本采集的规范。
五、治疗原则不同
直肠炎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感染因素引起,根据感染病原体选用相应治疗,如细菌感染可选用敏感抗生素,但儿童需谨慎选择抗生素,避免影响生长发育;如果是理化因素引起,需去除相关诱因,如避免长期久坐等。
局部治疗:可使用直肠栓剂等局部药物治疗,减轻直肠炎症反应。
结肠炎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饮食调整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进食易消化、少渣饮食,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满足生长需求。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结肠炎选用药物,如氨基水杨酸制剂常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免疫抑制剂等用于病情较重的炎症性肠病,儿童用药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谨慎选择。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溃疡性结肠炎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可能需手术,儿童手术需充分评估对其未来生长等多方面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