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尿潜血指尿液中红细胞超出正常范围且持续时间长,常见原因有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多囊肾)、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肿瘤等,相关检查有尿常规、尿红细胞形态学、超声、CT、肾功能等,治疗需针对病因,生活中要注意休息、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多饮水,不同人群如孕妇、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初步认识
长期尿潜血是指尿液中存在红细胞,但数量超出正常范围且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种现象。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红细胞含量极少,一般通过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潜血阳性。
二、常见原因
1.肾脏疾病
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损伤,使得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红细胞得以漏出进入尿液。例如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激活炎症反应,破坏滤过膜结构和功能,从而引起长期尿潜血。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青少年患肾小球肾炎相对较多,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较大的倾向,生活中过度劳累、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多囊肾:这是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肾脏出现多个囊肿,囊肿的生长可能会压迫肾组织,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出现尿潜血。多见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年龄一般在成年以后逐渐表现出症状,男女患病几率无显著大的差别,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腰部受到外伤等可能加重囊肿破裂出血的因素。
2.泌尿系统结石
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引起出血,表现为尿潜血。不同年龄都可能患病,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更易患泌尿系统结石,这与男性的一些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惯等有关,比如饮水较少、运动量等因素。患者会有腰部或腹部疼痛等症状,疼痛程度因结石大小和移动情况而异。
3.泌尿系统感染
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泌尿系统,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炎症刺激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引起出血,出现尿潜血。各年龄均可发病,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相对男性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性生活不注意卫生、憋尿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感染风险。患者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4.泌尿系统肿瘤
例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从而导致尿潜血。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患膀胱癌等肿瘤的几率相对稍高一些,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尿潜血,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相应肿瘤的其他症状,如膀胱癌可能出现排尿困难等。
三、相关检查与诊断
1.尿常规检查:明确尿潜血的程度,同时可初步观察尿液中是否有其他异常成分,如蛋白质等,帮助初步判断可能的疾病方向。
2.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通过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果是肾小球源性血尿,多提示肾脏本身的病变;如果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可能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等因素有关。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否有结石、囊肿、肿瘤等病变。对于泌尿系统结石,超声可以发现结石的位置和大小;对于多囊肾可以看到肾脏内的多个囊肿等情况。
CT检查:对于泌尿系统肿瘤等病变的诊断更为精准,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4.肾功能检查:评估肾脏的功能状态,如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了解肾脏受损的程度,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与注意事项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肾小球肾炎引起,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治疗,如使用保护肾脏、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等药物(具体药物需遵医嘱)。如果是泌尿系统结石,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采取相应治疗,如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多饮水、适当运动促进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治疗等。泌尿系统感染则需要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泌尿系统肿瘤则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手术、放疗、化疗等相应治疗措施。
2.生活注意事项
对于长期尿潜血的患者,无论何种病因,都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对于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尤其重要,减少肾脏的负担。同时要多饮水,多排尿,有助于冲洗泌尿系统,减少感染等情况的发生,也有助于观察尿液情况的变化。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出现长期尿潜血,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很多药物的使用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要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评估和处理;老年人出现长期尿潜血,要注意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相互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并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