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阳性指尿常规检见红细胞但肉眼难辨尿色改变、化学法检测有潜血,提示泌尿系统可能异常,常见原因有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多囊肾)、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肿瘤,相关检查有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肾功能检查,发现尿潜血阳性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不同病因患者有相应一般注意事项。
一、尿潜血阳性的定义
尿潜血阳性是指在尿常规检查中发现尿液里有红细胞,但肉眼看不到尿液颜色改变,通过化学方法检测出有潜血存在,这提示泌尿系统可能存在异常情况。
二、常见原因
(一)肾脏疾病
1.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制: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例如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引起炎症反应,破坏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如果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感染史,更容易诱发肾小球肾炎出现尿潜血阳性。
2.多囊肾
发病机制:遗传因素导致肾脏出现多个囊肿,囊肿压迫肾组织,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
人群特点:有家族遗传倾向,多在中青年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
(二)泌尿系统感染
1.发病机制: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泌尿系统,如尿道炎、膀胱炎等,炎症刺激泌尿系统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到尿液中。
人群特点: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尤其在性生活活跃期、经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男性如果有前列腺增生等下尿路梗阻情况,也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出现尿潜血阳性。
(三)泌尿系统结石
1.发病机制: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引起黏膜出血,从而导致尿潜血阳性。例如肾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划伤肾盂、输尿管黏膜,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
人群特点:多见于20-50岁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长期饮水少、饮食中高钙或高草酸等成分摄入过多的人群更容易患泌尿系统结石。
(四)泌尿系统肿瘤
1.发病机制:泌尿系统的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血液进入尿液导致尿潜血阳性。例如膀胱癌,肿瘤细胞浸润膀胱黏膜,引起出血。
人群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长期吸烟的人群患泌尿系统肿瘤的风险增加。
三、相关检查及意义
(一)尿常规检查
1.意义:可以直接发现尿中是否有红细胞,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尿潜血阳性情况,同时还能观察尿液中是否有白细胞、蛋白质等其他成分,辅助判断病因。例如尿中同时有白细胞和红细胞,多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如果有大量蛋白质,可能提示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
(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
1.意义:可以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否有结石、囊肿、肿瘤等病变。例如超声可以发现肾脏的多囊肾、膀胱内的肿瘤等。
(三)肾功能检查
1.意义:通过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的功能情况。如果肾功能出现异常,结合尿潜血阳性结果,有助于判断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如果肾功能减退,提示病情可能处于较严重阶段。
四、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如果发现尿潜血阳性,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检查,如上述的泌尿系统超声、肾功能等检查,以明确导致尿潜血阳性的具体病因。
(二)不同病因的一般注意事项
1.肾脏疾病患者
肾小球肾炎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呼吸道感染。如果是儿童肾小球肾炎患者,要特别注意休息,因为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劳累可能影响病情恢复。
多囊肾患者要定期复查肾脏超声,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同时要注意避免腹部受到撞击,防止囊肿破裂出血。
2.泌尿系统感染患者
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女性患者在经期要勤换卫生巾,性生活前后要注意清洗外阴。儿童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内裤等。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是儿童使用抗生素要特别谨慎,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
3.泌尿系统结石患者
对于较小的结石,要鼓励患者多饮水,多运动,促进结石排出。儿童结石患者要保证足够的饮水量,同时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如跳绳等,帮助结石排出,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等,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4.泌尿系统肿瘤患者
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如手术、化疗等。中老年人泌尿系统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营养支持,保持良好的心态,儿童泌尿系统肿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现也要积极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