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准确判断是否为帕金森病需从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多方面综合评估,病史采集包括发病年龄、症状起始部位及进展、既往病史等;临床表现观察有运动症状(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和非运动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认知障碍等);神经系统检查包含肌张力、震颤、平衡功能等检查;辅助检查有影像学(头颅MRI、SPECT或PET)和实验室(血液、脑脊液检查)等,且要考虑不同因素对诊断的影响。
一、病史采集
1.发病年龄:帕金森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但也有青年型帕金森综合征。不同年龄发病可能提示不同病因,青年型发病需排查遗传等因素。例如,某些基因变异相关的帕金森病可能在较年轻年龄就发病。
2.症状起始部位及进展情况:了解症状最初是从单侧肢体还是双侧肢体开始,以及症状随时间的进展速度。帕金森病通常从一侧上肢开始,逐渐累及同侧下肢、对侧上肢及下肢。而其他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起始部位和进展可能不同,如一些神经系统变性病起始部位及进展有其自身特点。
3.既往病史:询问是否有脑部外伤史、脑炎病史、药物服用史等。脑部外伤可能导致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某些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物等可能引起药物性帕金森综合征。
二、临床表现观察
1.运动症状
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震颤,安静或休息时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不同病因导致的震颤特点可能有差异,帕金森病的静止性震颤具有典型的“搓丸样”表现且有其发病机制基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震颤可通过此特点初步区分。
肌强直:表现为铅管样强直(不伴震颤时)或齿轮样强直(伴震颤时)。检查者活动患者肢体时可感觉到均匀一致的阻力增加,类似弯曲铅管或转动齿轮的感觉。不同疾病导致的肌强直程度和特点可能不同,通过对肌强直的细致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运动迟缓:表现为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如面部表情减少,呈“面具脸”;书写时字体变小,称“小写症”等。运动迟缓的程度及表现特点可辅助判断是否为帕金森病及与其他疾病鉴别。
姿势步态异常:早期表现为走路时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减小或消失,病情进展后出现慌张步态,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起步,身体前倾,步伐小而越走越快,不能及时止步。姿势步态异常是帕金森病较典型的表现之一,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步态异常有区别。
2.非运动症状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便秘、多汗、排尿障碍、直立性低血压等。不同个体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程度不同,通过对这些非运动症状的询问和观察有助于综合判断。
精神、认知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抑郁、焦虑、认知减退、睡眠障碍等。精神、认知方面的症状在帕金森病不同阶段表现不同,与其他疾病导致的精神认知异常有一定区别。
三、神经系统检查
1.肌张力检查:除了通过被动活动肢体检查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外,还可采用其他方法辅助判断,如令患者保持某一姿势,观察肌肉紧张度变化。不同疾病导致的肌张力异常在检查时表现有差异。
2.震颤检查:仔细观察震颤的频率、幅度、部位及诱发和缓解因素。帕金森病的静止性震颤有其特定的频率等特点,与其他震颤疾病如特发性震颤等进行区分,特发性震颤多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频率相对较慢等。
3.平衡功能检查: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如闭目难立征等检查。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障碍较为明显,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平衡问题有不同表现。
四、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排除脑部其他病变,如脑血管病、脑肿瘤、脑积水等引起的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MRI能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对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例如,脑血管病引起的基底节区病变可能导致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但通过MRI可明确诊断。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在疾病早期可能发现多巴胺转运体(DAT)功能减退,对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SPECT或PET检查可以从功能代谢方面反映脑部多巴胺能系统的情况,有助于与其他类似疾病鉴别。
2.实验室检查
血液、脑脊液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改变,但可用于排除其他疾病。如通过检测血清中某些自身抗体等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类似帕金森症状的情况,脑脊液中某些生化指标的检测也有助于鉴别诊断。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评估,才能较为准确地排除是否为帕金森病。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对诊断的影响,如老年患者和青年患者在疾病表现和病因排查上有差异,有脑部外伤史的患者需要重点排查继发性因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