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伴有脓形成时,临床症状有疼痛持续加重、红肿范围扩大、部分患者发热;体格检查触诊可发现波动感、肿块质地软,超声检查可见液性暗区,MRI可精确判断复杂情况;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RP明显升高。
一、临床症状观察
1.疼痛与红肿情况
持续加重的疼痛:乳腺炎患者如果出现脓腔形成,疼痛往往会加剧。原本可能是乳房局部的胀痛,当有脓形成时,疼痛会变得更为剧烈,呈搏动性疼痛。对于哺乳期女性来说,这种疼痛可能会严重影响其哺乳,并且疼痛范围可能有扩大趋势,乳房红肿的范围也可能进一步增大。在不同年龄段的乳腺炎患者中,无论是青春期女性、育龄女性还是老年女性,脓形成时疼痛加剧都是常见表现。例如,有研究显示,约70%的乳腺炎伴有脓形成的患者会出现疼痛明显加重且红肿范围扩大的情况。
红肿程度变化:乳房红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局部,可能从最初的小范围红肿逐渐扩散,皮肤温度也会明显升高。对于儿童乳腺炎患者(虽然相对较少见,但也有报道),其红肿表现可能在外观上更为明显,因为儿童皮肤相对薄嫩,更容易观察到红肿情况。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乳腺炎伴有脓形成的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达到38℃以上。如果脓腔存在,身体会因为炎症反应产生全身性的发热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发热的情况有所不同。成年女性可能会出现持续的中低热或高热,而儿童乳腺炎患者发热时可能更需要密切关注,因为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高热可能会导致惊厥等不良后果。例如,一项针对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研究发现,约40%伴有脓形成的患者会出现体温超过38.5℃的情况。
二、体格检查
1.触诊
波动感检查:医生通过触诊乳房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脓形成。当乳房内有脓腔时,可能会触及到波动感。这是因为脓腔内部有液体,当手指按压时会有波动的感觉。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肥胖患者或者乳房组织较致密的患者,波动感可能不太容易触及。在不同体型的患者中,触诊的难度有所差异。比如,肥胖女性由于乳房脂肪组织较多,触诊时判断波动感相对困难,需要更仔细的操作。一般来说,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触诊判断波动感的准确率约为80%左右,但仍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一步确认。
肿块质地:伴有脓形成的乳腺炎,乳房内的肿块质地相对较软,与单纯炎症性肿块质地有所不同。单纯炎症性肿块可能质地相对较韧,而脓腔形成后的肿块由于内部是脓液,质地偏软。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肿块质地的判断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例如,老年女性乳腺炎患者的乳房组织相对松弛,触诊时判断肿块质地可能相对容易一些,但仍需要与其他情况相鉴别。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是判断乳腺炎是否有脓形成的常用检查方法。超声下可以看到乳房内是否有液性暗区,液性暗区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脓腔形成。超声检查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都适用,儿童乳腺炎患者也可以通过超声检查来明确是否有脓腔。一般来说,超声能够清晰地显示脓腔的位置、大小等情况。例如,超声可以发现直径大于0.5cm的脓腔,其对脓腔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在超声图像上,脓腔表现为边界不清、内部为无回声或低回声的区域。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乳腺炎,MRI检查可以更精确地判断是否有脓形成以及脓腔的范围等。但MRI检查相对费用较高,且在一些情况下不是首选检查方法。不过,对于特殊人群,如哺乳期合并乳腺炎且超声检查不明确的患者,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例如,对于哺乳期女性,MRI能够在不影响哺乳和患者健康的情况下,较好地显示乳房内部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脓腔以及脓腔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会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增高。当乳腺炎伴有脓形成时,身体的炎症反应更为剧烈,导致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一般可超过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超过70%。不同年龄的患者血常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白细胞计数升高的幅度可能相对较大,但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变化规律与成人相似。例如,有研究表明,约85%的乳腺炎伴有脓形成的患者血常规检查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的情况。
C-反应蛋白(CRP):CRP水平会明显升高,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反应时迅速升高。乳腺炎伴有脓形成时,CRP水平可大于10mg/L。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CRP的变化也能反映炎症的严重程度。在哺乳期女性中,CRP升高往往提示炎症较为严重,可能存在脓腔。例如,当CRP大于20mg/L时,高度提示乳腺炎伴有脓形成的可能性较大。



